1952年10月14日清晨四點,聯合國軍以六萬大軍為主力,配備320門火炮、47輛坦克和50多架飛機,猛然對志愿軍第十五軍防守的五圣山陣地發(fā)起進攻。特別是對前沿陣地597.9和537.7高地的攻擊,標志著上甘嶺戰(zhàn)役的爆發(fā)。雖然戰(zhàn)斗的前期陷入膠著,離上甘嶺約二十公里的道德洞,第十五軍軍部依然未能全面了解戰(zhàn)況。此時的秦基偉,作為15軍軍長,曾在戰(zhàn)前親自巡視過前沿陣地,他判斷敵人不會選擇五圣山作為主攻方向,認為那里的地勢復雜,不適合敵軍展開進攻。他推測,敵人更可能選擇從西方山或斗流峰繞道攻擊,從而威脅到我軍側背。
然而,事實證明,秦基偉的判斷并沒有完全預見到接下來的局勢。上甘嶺前沿的部隊拼命傳遞信息至軍部,要求來自左右兩翼的三十八軍和十二軍提供支援。因為當時,五圣山陣地的守衛(wèi)主要由美軍第七師和韓國第二師構成,單憑這兩支部隊不可能同時進攻多個方向。正當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下,戰(zhàn)爭的規(guī)模不斷升級,成為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zhàn)。
時任志愿軍12軍副軍長的李德生,接到15軍的求援后,憑借豐富的軍事經驗,通過地圖定位了上甘嶺的具體位置。他判斷,敵人的意圖遠不止于此,可能計劃奪取五圣山高地,為進一步進攻平康平原做準備。盡管李德生沒有親自視察過五圣山,他根據地形和敵人的兵力布局,推測敵人占領五圣山后,機械化部隊便能順利進軍,這顯然構成了對我方的巨大威脅。
李德生對上甘嶺的戰(zhàn)斗情況越發(fā)重視,他感到一種無法抑制的危機感。在上甘嶺戰(zhàn)斗爆發(fā)的第七天,12軍接到了兵團的命令,要求其作為戰(zhàn)役預備隊,隨時準備支援。此時,秦基偉已經了解了前線第45師的困境,得知45師已經遭遇了超過3500人的傷亡,他迅速請求增援。12軍軍長曾紹山及時調派31師和34師進入戰(zhàn)斗,為前線提供了所需支援。
10月26日,李德生抵達兵團部,接到了進一步的作戰(zhàn)指令,并親自前往五圣山建立戰(zhàn)斗指揮所,統(tǒng)一指揮12軍與15軍的協同作戰(zhàn)。在指揮所尚未建立之前,李德生冒著敵人的炮火,迅速趕往前線,親自與秦基偉及第45師的指揮官會面,了解前線的最新情況。在此過程中,李德生深知接下來的戰(zhàn)斗不僅是戰(zhàn)略上的對抗,更是體力、資源與時間的考驗。
上甘嶺戰(zhàn)斗逐漸進入了第二階段——坑道爭奪戰(zhàn)。李德生到達前線時,12軍31師91團已在該區(qū)域作戰(zhàn)一段時間。通過與團長李長生的溝通,李德生迅速意識到,前沿陣地面臨的彈藥和食品短缺問題已經到了嚴重的程度。由于敵人的猛烈炮火封鎖,補給線幾乎完全被切斷。即使15軍距離前沿僅四五公里的彈藥庫,也因戰(zhàn)斗的持續(xù)而難以供給。與此同時,部隊分散在坑道中的食物供應也遇到了巨大困難,許多戰(zhàn)士在戰(zhàn)斗中饑腸轆轆。
為了緩解這種困境,李德生采取了兩項創(chuàng)新措施:首先,他利用分段運輸的模式,通過后勤單位的小規(guī)模運輸,逐步向前方輸送彈藥;其次,他將12軍炊事班集中在五圣山后方的巖洞中,組織夜以繼日的蒸饅頭,并通過專門的運輸隊將熟食送至前線,確保戰(zhàn)士們能夠得到基本的供給。對于缺水的問題,李德生另辟蹊徑,組織了水果運輸,盡量為前方的戰(zhàn)士們補充水分。
李德生的到來,使得前沿部隊得到了及時的救援,并在最困難的時刻保證了戰(zhàn)斗的持續(xù)進行。然而,盡管12軍為上甘嶺戰(zhàn)役的勝利付出了巨大努力,宣傳中卻幾乎忽視了他們的貢獻。李德生對此深感不平,曾在一次會議中嚴肅表示:“我們打的是軍威、國威,不是為了哪個部隊的功勞?!彼麖娬{,志愿軍的勝利是所有部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即使時隔多年,當李德生的老戰(zhàn)友們回憶起上甘嶺的經歷時,依然不忘提及12軍的功績。然而,李德生始終保持低調,直到他在1992年住院時,才首次向外界透露了他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的指揮角色。這一歷史事實也因此才被廣泛知曉。在李德生去世后,新華社的報道終于公開了他作為“前線總指揮”的歷史地位,也使得12軍的貢獻得到應有的認可。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