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電(記者張鵬禹)7月21日,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七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在江蘇南京開幕。來自31個國家的39位漢學家與39位中國作家齊聚一堂,共話中外文學交流。
中國作協(xié)主席、黨組書記張宏森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中國文學素來有兼容并包的精神。中華文化從來不是固定、靜止的,而是開放生長、有容乃大。改革開放以來,中外文學交流正在走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許多風格獨特、氣質鮮明的優(yōu)秀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國外作家的作品進入中國的種類、規(guī)模也在擴大。中國文學愿意繼續(xù)秉持兼容并包、開放互鑒的精神,與各國文學工作者共同打造人類共有精神家園。
開幕式后,9位與會嘉賓圍繞“‘譯’起向未來”作主題演講。
埃及漢學家白鑫19歲開始接觸漢語,至今已超過25年,“到目前為止,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和中文、和中國文化深深綁定在一起的”。在他看來,要真正“譯”起向未來,必須正視三個關鍵詞:選擇、質量、技術。一是要選擇值得翻譯的文學作品,“真正能跨文化傳播的文學,必須具備三種品質:情感的普遍性、文化的獨特性、語言的表現(xiàn)力”。二是翻譯的質量決定作品命運,沒有高質量的翻譯,就沒有真正的國際傳播。三是積極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zhàn)與機遇,未來的優(yōu)秀譯者要學會借助AI提升效率,但不能丟失人文精神與文化判斷。
中國作家劉震云表示:“只懂漢語的海外翻譯家,不是一個好的翻譯家,他還要懂中國的生活;只懂生活也還不是一個好的翻譯家,他還要懂中國的歷史、社會、哲學。作家和翻譯家應當成為朋友,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彼劦?,通過翻譯家,作家的創(chuàng)作變成另一種文字,進入到不同的語言世界,不同讀者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結構的看法也會有不同。“通過交流,我們才能知道別人是誰,才能知道自己是誰。我們從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讀者身上,能學到很多東西?!?/p>
哈薩克斯坦?jié)h學家杜肯·瑪斯木汗介紹了中國文學在該國的譯介史。他談到,哈中兩國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古老的絲綢之路將兩國人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哈中兩國關系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鄰國間關系發(fā)展的典范。為更好推動中國文學在哈薩克斯坦的傳播,他本人承擔了魯迅、巴金、茅盾等中國作家作品的翻譯工作,創(chuàng)作出版了一系列與中國文學文化相關研究專著,希望能為兩國文化交流盡綿薄之力。
本次研討會期間,還舉行了分組討論、書店調研、主題沙龍、文化參訪等系列文學活動,旨在進一步促進中外文學交流,推動中國文學、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延伸閱讀:與 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南京舉:、辦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