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末,隨著北越軍隊成功攻占南越首都西貢,南越政權宣告垮臺,經過長達二十年的越南內戰(zhàn)最終畫上句號。隨著這場戰(zhàn)爭的結束,越南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然而,今天的地圖上已經找不到“西貢”這個地名,取而代之的是“胡志明市”。這一更名背后,是越南共產黨為了紀念國父胡志明而做出的決策,胡志明是現代越南的奠基人之一,沒有他的領導與堅持,越南不可能有今天的獨立與強盛。
胡志明,不僅是越南的民族英雄,也被視為全球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作為中國的老朋友,胡志明在青年時期就曾多次前往中國,與中共領導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早在20世紀初,他便投身革命,奔走于全球尋找機會推動越南的獨立。在胡志明的領導下,越南與中國之間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尤其是在抗擊法國殖民者和美國的侵略過程中,中國為越南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持。然而,在胡志明去世之后,越南的外交政策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是越共在黎筍領導下,逐漸與中國疏遠,轉而尋求與蘇聯的聯盟,孤立中國。
黎筍上臺后,宣稱要按照胡志明遺囑的精神重塑越南共產黨結構,并將其推向新的發(fā)展方向。他不僅公開宣讀了胡志明的遺囑,還以此為依據進行一系列黨內調整。然而,關于胡志明遺囑的內容卻一直存在爭議,特別是1979年,越南副主席黃文歡在逃亡至中國后,揭露了黎筍篡改遺囑的行為,震動了整個社會主義陣營。
黃文歡的曝光引發(fā)了廣泛關注,他指責黎筍在胡志明遺囑中做了不當修改,甚至有意隱瞞了一些重要內容。此舉令黎筍憤怒至極,隨即在國內宣布解除黃文歡的黨籍,并以叛國罪將其判處死刑。對于黃文歡所指的篡改,越南政府一直不予承認,直到1989年才勉強承認遺囑有部分內容的修改。黎筍此舉無疑加深了外界對其政治動機的質疑。
胡志明的遺囑,是他一生革命經驗的總結與展望。胡志明(原名阮生恭)生于1890年,來自越南北部的一個儒學家庭。父親是當地的教師,胡志明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精通中文。盡管越南當時是法國的殖民地,胡志明的家族卻始終堅持抗法立場,胡志明的哥哥和姐姐也曾因參與抗法運動而被捕。受家族影響,胡志明自幼便立下決心,要為祖國的獨立和自由而斗爭。15歲時,他便成為了反法組織的情報員,并在成年后游歷世界,最終定居法國,加入了法國的共產黨。20世紀30年代,他曾在中國參與革命,并在蘇聯接受過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
二戰(zhàn)期間,胡志明回到越南,領導了越南的獨立斗爭,并于1945年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為總統,致力于實現國家統一。在接下來的20多年里,他與法國殖民者及美國支持的南越政權展開了長期的抗爭,成為越南人民心目中的“胡伯伯”。然而,在1969年春,胡志明因健康問題去世,臨終時他開始草擬遺囑,為越南的未來指明方向。
胡志明遺囑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幾個方面:堅持對美斗爭,爭取國家統一;強調黨內的團結與民主,確保越共的長期發(fā)展;關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矛盾,特別是中蘇分裂的影響;提到優(yōu)秀干部應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訓;以及他希望自己的遺體火化,并將骨灰撒在越南的南北地區(qū)。至于某些網絡上流傳的“胡志明遺囑”版本,宣稱他希望越南成為中南半島的強國,這在真實遺囑中并未出現。
然而,黎筍在繼任后宣讀的遺囑卻與胡志明的原文有所不同。黎筍在公開遺囑時,改變了一些措辭,尤其是在涉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矛盾部分。黃文歡在公開指控黎筍篡改遺囑時指出,胡志明在遺囑中明確表達了對中蘇矛盾的關注,且對中國共產黨持支持態(tài)度,但黎筍修改后,卻使用了“痛心”而非“擔憂”之類的措辭,這一變化被認為有意模糊胡志明立場,以便為黎筍后續(xù)的親蘇政策鋪路。
黃文歡認為,黎筍篡改胡志明遺囑的核心目的是為了讓越南從親華立場逐步轉向親蘇,這一轉變?yōu)槔韫S的政治決策提供了理論支持。尤其在中蘇矛盾加劇的背景下,黎筍有意削弱胡志明遺囑中對中國的支持,從而為自己的外交政策提供理論依據。這一變化不僅在越南國內引起了激烈爭議,也使得國際社會對黎筍的領導方式產生了深刻懷疑。
盡管黎筍試圖通過這些手段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但他低估了歷史的力量和中國的堅定立場。黎筍的親蘇政策雖然一度讓越南獲得了短期的政治與軍事優(yōu)勢,但也最終導致了與中國的邊境沖突,并讓越南陷入了長達十多年的戰(zhàn)爭與困境。直到黎筍去世后,越南才逐漸恢復與中國的外交關系,走上了和平發(fā)展的道路。黎筍在篡改胡志明遺囑的過程中,雖然獲得了某些政治利益,但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南的歷史教訓深刻且沉痛。
《飛鳥集》—泰戈爾的詩歌精選
東方詩歌鼻祖-泰戈爾《飛鳥集》詩選語錄|世界名著精選文字
泰戈爾《飛鳥集》解讀(十八)|我的白晝、生命、謙卑,別開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