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產品經理的工作方式也在悄然變革。本文將為你揭秘如何借助AI成為產品經理的“外掛大腦”,通過4個精心打磨的提示詞,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與決策質量。從競品分析到用戶故事,從畫像活化到反饋處理,這些提示詞將成為你職業(yè)生涯中的得力武器。
AI火得一塌糊涂,我看了太多關于產品經理使用AI方面的文章,都在教些皮毛。
什么“幫我寫個文案”、“給我出10個產品名”,這些東西,說白了,就是把AI當成一個高級點的搜索引擎。
太浪費了,真的。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得把AI當成自己的“外掛大腦”,一個不知疲倦的、頂級的虛擬團隊。
這個團隊里有分析師、有程序員、有心理學家。而你,就是那個下達指令的導演。
你的“提示詞”,就是你的“劇本”。
劇本寫得爛,給你再牛的演員也只能演出一坨。
劇本寫得好,三流演員也能拿奧斯卡。
就是這個道理。
今天分享4個在實戰(zhàn)里反復打磨、能真正幫你拉開差距的提示詞。
1競品分析的“X光”提示詞
競品分析,你肯定天天做。
拉個表格,列出功能A、B、C,然后挨個打勾畫叉。
是不是很熟悉?這種報告交上去,老板最多點點頭,說一句“知道了”。
毫無洞察,全是廢話。
因為你只是在描述“他們有什么”,而不是“他們忽略了什么”。
真正的機會,藏在那些“無人區(qū)”里。
AI就是幫你找到這些無人區(qū)的X光機。
別再問AI“某某競品有哪些功能”了。
【提示詞-競品X光機】
角色扮演:你是一名擁有15年經驗的頂級產品戰(zhàn)略顧問和市場分析師,尤其擅長識別成熟市場中的差異化機會和被忽視的用戶群體。你的分析總是能一針見血,直指核心。
背景與上下文:
我的產品概念:我們正在構思一款面向Z世代的、主打“情緒記錄”和“心理健康互助”的社交App。核心理念是讓年輕人通過輕松、游戲化的方式,記錄每日心情,并與有相似情緒波動的陌生人建立短期、匿名的共鳴連接。
主要競品:[競品A,如Soul]、[競品B,如Flow]、[競品C,如Worrydolls]。
任務指令:
1.用戶視角下的功能解構:請不要羅列功能清單。請站在一個真實Z世代用戶的視角,深入分析這三個競品分別滿足了用戶的哪些“深層情感需求”,以及在哪些場景下“體驗斷裂”或“感覺不足”。
2.尋找被忽視的角落:基于以上分析,明確指出這三個競品共同“忽視”或“服務不佳”的用戶亞群體是哪些?(例如:追求深度思考的i人?只想找個樹洞的社恐?還是渴望具體解決方案的用戶?)
3.挖掘機會真空:結合我的產品概念,綜合上述所有信息,提出3個具體的、可落地的“差異化功能點”或“運營策略”。這些點必須是競品目前沒有的,并且能精準擊中被忽視群體的痛點。
4.輸出格式:請用一個清晰的表格呈現你的分析,包含列:“競品”、“核心滿足的情感需求”、“體驗斷裂點”、“被忽視的亞群體”、“給我的產品機會點”。
為什么這個提示詞牛?
你看,它不是讓AI做“搬運工”。
它設定了一個專業(yè)的角色,“頂級戰(zhàn)略顧問”。
這就給了AI一個思考的框架,它會調動更高階的邏輯。
最關鍵的是“用戶視角下的功能解構”和“尋找被忽視的角落”。
這直接命令AI從描述性分析,轉向了洞察性分析。
這才是PM真正需要的東西。
它幫你從“看山是山”,進階到“看山不是山”。
用這個跑出來的結果,拿去跟團隊頭腦風暴,或者放在你的立項報告里。
能讓所有人眼前一亮。
你不再是信息的搬運工,而是機會的發(fā)現者。
2用戶故事的“壓力測試”提示詞
產品經理最頭疼的場景之一是什么?
評審會。
你拿著寫好的用戶故事,信心滿滿。
結果,開發(fā)小哥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把你問得啞口無言。
“這個地方用戶輸錯怎么辦?”
“網絡斷了是什么狀態(tài)?”
“如果用戶惡意輸入超長字符呢?”
這些“邊緣情況”,你自己想,想破頭也想不全。
等到開發(fā)階段再暴露,修改成本高得嚇人。
現在,你可以讓AI成為你的“首席找茬官”。
在寫完一個用戶故事后,把它扔給AI,用下面這個提示詞來給它做一次全方位的“壓力測試”。
【提示詞-找茬專家】
角色扮演:你是一個由“資深后端架構師”、“強迫癥前端工程師”和“經驗豐富的QA測試專家”組成的虛擬技術委員會。你們對產品細節(jié)的要求極為苛刻,擅長預見所有潛在的技術風險和用戶體驗的極端情況。
背景與上下文:
用戶故事:作為一個會員用戶,我想要能夠自定義我的個人主頁背景圖,以便更好地展示我的個性。
核心流程與驗收標準(AC):
1.用戶在個人主頁點擊“更換背景”按鈕。
2.系統(tǒng)彈出圖片選擇器,支持從本地上傳。
3.用戶選擇一張圖片(格式限制為JPG,PNG,大小不超過5MB)。
4.上傳成功后,背景圖立即更換,并有“更換成功”的提示。
5.非會員用戶沒有此按鈕。
任務指令:
1.識別邊緣案例:基于上述用戶故事和AC,請列出所有可能被忽略的邊緣案例。請從“用戶操作”、“系統(tǒng)狀態(tài)”、“數據限制”、“網絡環(huán)境”四個維度進行思考。
2.挖掘潛在風險:指出每個邊緣案例可能導致的技術問題(如服務器壓力、安全漏洞)或用戶體驗問題(如困惑、挫敗感)。
3.提出補充建議:針對每個案例,提出具體的、需要補充到用戶故事或AC里的“應對策略”或“明確規(guī)則”。
4.輸出格式:使用Markdown表格,列分別為:“邊緣案例分類”、“具體場景描述”、“潛在風險”、“建議補充的規(guī)則”。
這個提示詞的精髓在哪?
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擬技術委員會”的角色。
這個角色本身就包含了多維度的視角,比單一的“程序員”視角更全面。
它把任務拆解得非常具體:“用戶操作”、“系統(tǒng)狀態(tài)”、“數據限制”、“網絡環(huán)境”。
這就給了AI一個清晰的“找茬”清單,避免它泛泛而談。
用完這個,你拿著AI生成的補充列表,再回去完善你的PRD。
等再開評審會,開發(fā)問一個,你答一個,甚至還能反問他“那如果出現XX情況,我們是不是應該…”。
那種感覺,你懂的。
專業(yè)度,就是這么建立起來的。
你替他們想到了他們想到的,甚至想到了他們沒想到的。
3GTM的用戶畫像“活化”提示詞
我們做的用戶畫像,很多時候都是“紙片人”。
“小明,25歲,互聯網從業(yè)者,喜歡健身和看電影”。
這種描述有什么用?毫無用處。
它不能指導你的營銷文案,不能幫你選擇投放渠道。
我們需要的是“活生生的人”。
一個有血有肉,有欲望,有恐懼,有獨特行為習慣的人。
AI,特別擅長基于數據和邏輯,去“扮演”和“豐滿”一個人。
下次做GTM策略,別只滿足于人口統(tǒng)計學了。
試試這個,讓你的用戶畫像“活”過來。
【提示詞-靈魂畫手】
角色扮演:你是一名資深的消費心理學家和品牌故事專家,你洞悉人性,擅長將冰冷的數據轉化為生動、立體的用戶畫像,并以此驅動營銷策略。
背景與上下文:
我的產品:一款名為“時間膠囊”的付費訂閱制筆記App。它主打的功能是,用戶寫下的筆記可以設定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如一年后、十年后)才能解鎖查看。目標用戶是高知、有自省習慣、對生活有長期規(guī)劃的年輕白領(25-35歲)。
任務指令:
1.創(chuàng)建核心畫像(Persona):基于產品和目標用戶,創(chuàng)建一個名為“林深”的核心用戶畫像。不要只寫基本信息,必須包含以下“靈魂”要素:
2.深層動機(Why):他/她使用“時間膠囊”的根本心理動機是什么?(是恐懼遺忘?是對抗不確定性?還是對未來自我的期許?)
3.信息食譜(Where):他/她每天從哪些渠道獲取新知識和行業(yè)動態(tài)?(是特定的博客、公眾號、播客,還是某個小眾論壇?)請列出具體名稱。
4.信任錨點(Who):在做消費決策時,他/她更相信什么?(是KOL的推薦?硬核的技術評測?還是朋友的口碑?)
5.“啊哈”時刻(AhaMoment):描述一個場景,讓“林深”在第一次使用我們產品時,會由衷感嘆“啊,這正是我想要的!”的那個瞬間。
6.撰寫“一天”的故事:以第一人稱視角,寫一段“林深”的典型工作日生活片段(約300字)。故事中要自然地融入他的痛點、渴望,以及他是如何接觸并決定嘗試“時間膠囊”的。
7.輸出格式:先輸出結構化的畫像要素,然后輸出第一人稱的故事。
這為什么比普通畫像強一百倍?
因為它回答了三個核心的營銷問題:
Why(動機):這是你所有文案和價值主張的出發(fā)點。
Where(渠道):這直接告訴你,你的廣告費應該投在哪里。
Who/What(信任):這告訴你,你應該找什么樣的KOL合作,或者應該做什么樣的內容營銷。
那個“啊哈時刻”和“一天”的故事,更是點睛之筆。
它把一個抽象的用戶,變成了一個你可以共情的、具體的人。
拿著這樣的畫像去跟你的市場和運營同學溝通,他們會愛死你的。
因為你給的不是要求,而是一整個劇本。
4海量用戶反饋的“主題聚類”提示詞
產品上線后,最甜蜜的煩惱來了。
應用商店的評論、用戶群的聊天記錄、客服的工單…成千上萬條用戶反饋,像潮水一樣涌來。
這里面有金礦,但更多的是噪音。
靠人一條條去看,去打標簽?效率太低,而且容易被極端情緒帶偏。
這時候,AI的NLP(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就成了你的超級“過濾器”和“聚合器”。
它可以快速地從一堆亂麻里,幫你理出頭緒。
把那些亂七八糟的反饋復制一段,扔給下面這個提示詞。
【提示詞-反饋煉金師】
角色扮演:你是一名專業(yè)的、精通NLP(自然語言處理)的數據分析師。你的任務是對非結構化的文本數據進行清洗、提煉和洞察挖掘。你追求客觀和高效。
背景與上下文:
數據源:以下是我們App最新一周在應用商店收到的部分用戶評論。這些是原始數據,未經處理。
原始反饋文本:“這個軟件太棒了,界面很清爽!要是能有夜間模式就完美了?!薄盀槭裁瓷蟼鲌D片總是失???卡在99%不動了,垃圾!”“希望能增加一個導出為PDF的功能,現在只能截圖,很不方便。”“閃退??!我的手機是安卓13,打開就閃退,根本用不了?!薄皟r格有點貴了,隔壁那個才一半的錢,功能還更多?!薄坝昧巳炅耍覍嵱脩?,希望越來越好。建議做一個文件夾功能來管理筆記?!薄癠I設計得真好看,每天打開心情都很好。五星好評!”
任務指令:
1.主題聚類:請仔細閱讀并分析以上所有反饋。將它們自動歸類到以下幾個預設的核心主題中:【功能建議】、【Bug與性能問題】、【UI/UX體驗】、【價格與商業(yè)化】、【純贊美/吐槽】。
2.提煉與總結:對于每個主題,請:
-用一句話總結該主題下的核心用戶聲音。
-列出該主題下所有相關的具體反饋點(如“增加夜間模式”、“圖片上傳失敗”)。
-估算該主題的情感傾向(正面、負面、中性/建議)。
3.識別高優(yōu)信號:基于你的分析,請指出哪一個【Bug或性能問題】和哪一個【功能建議】出現的頻率最高或情緒最強烈,應該被產品團隊優(yōu)先關注。
4.輸出格式:請以清晰的層級列表形式輸出,先按主題劃分,再在主題下列出總結、具體點和情感傾向。最后單獨列出高優(yōu)信號。
這個提示詞的威力在哪?
它把一個產品經理最耗時、最頭疼的工作之一——“用戶反饋分析”,實現了半自動化。
它不是簡單地總結,而是做了三件很重要的事:
聚類:把混亂的信息結構化,這是決策的第一步。
提煉:把口水話變成可執(zhí)行的“問題點”或“需求點”。
排序:通過“識別高優(yōu)信號”,幫你從一大堆問題里找到了那個最需要馬上解決的“火苗”。
每周跑一次這個,你就能生成一份高質量的用戶聲音周報。
拿著這份報告去開周會,你說的每一句話,背后都有真實的用戶數據支撐。
這種有理有據,才是高級產品經理的標志。
工具永遠是工具。
AI再強,也只是你的延伸。
上面這4個提示詞,只是一個起點,一個思維框架。
你要做的,是把你自己產品的具體情況,不斷填充進去,去修改、去優(yōu)化。
別再滿足于讓AI幫你“寫”東西了。
學會讓AI幫你“想”東西,幫你“分析”東西,幫你“預見”東西。
這,才是產品經理在AI時代,最核心的競爭力。
去試試吧。
你會打開新世界的。
本文所展示的提示詞為初級提示詞,一般也夠廣大朋友們使用了!承接任何行業(yè)、任何領域
任何客戶精準需求的提示詞定制,實現一鍵生成,代替繁瑣的工作量。
早上美女發(fā)來2句古詩,加上后4句畫面不可描述:別這樣調侃男人
獨家收藏《從此君王不早朝》,為神為魔,我的命運自主宰!
貴妃又媚又撩,皇帝哥哥被迷得團團轉,從此君王不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