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們三易生活曾在相關內容中指出,由于如今的顯卡普遍內置了基于散熱和供電條件實時自動超頻機制,所以就導致過去那些“顯卡超頻工具”基本都失效了。因為無論用戶“設定”的頻率是多少,實際上顯卡最終運行時還是會自行根據供電設計和溫度“自我調控”,并不會遵從超頻軟件的設定。
但是除了“顯卡超頻”之外,第三方工具如今往往還有一個重要用途,那就是實時監(jiān)控游戲的幀率表現,以及對應的顯存占用率、GPU核心溫度等參數。這樣一來,如果出現游戲幀率不穩(wěn)定、或是GPU過熱等情況,專業(yè)的玩家就能及時發(fā)現原因,從而避免可能出現的進一步問題(比如顯卡損壞)。
然而就在近日,知名游戲分發(fā)平臺Steam加入了實時性能指標功能。重要的是,它在某些細節(jié)上被普遍認為比那些第三方的顯卡工具軟件表現更好,從而使得玩家們又多了一重告別傳統這些顯卡工具軟件的理由。
具體來說,Steam的游戲內覆蓋性能指示器可以顯示CPU的基頻、睿頻比例、實時占用率,以及顯卡的溫度、性能使用率與顯存占用率,當然還有內存的總容量和當前的實時使用量。
與常見的第三方顯卡工具相比,Steam不止可以顯示游戲的FPS幀率圖表以及最高幀、最低幀,而且還能對突發(fā)的“微卡頓”發(fā)出警示。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Steam還能完整識別DLSS、FSR這些顯卡上的超分、幀生成技術,當玩家啟用了相關功能后,Steam不僅可以顯示實際“看到”的幀率,同時還能顯示GPU端的原始渲染幀率。而這是當前其他絕大多數第三方顯卡工具軟件、甚至包括那些顯卡廠商自己推出的“官方軟件”都做不到的事情。
那么為什么Steam就能做到這些呢?可能有的朋友會覺得,Steam自己就有做游戲掌機操作系統,所以“技術力”自然不是那些小眾工具軟件可比。
這句話其實并完全不對。因為根據相關報道,Steam客戶端里內置的實時性能指標顯示功能,至少到目前為止還僅限于Windows版本。換句話說,它反而并沒有適配自己更“擅長”的Linux生態(tài),所以大概率與Steam的操作系統在技術上沒啥關聯性。
實際上,當我們仔細研讀了Steam方面對于這套性能指示器的官方說明文檔后意識到,這一功能未必源于他們的自研技術。相反,其良好的用戶體驗更有可能源自開發(fā)團隊與微軟,以及與顯卡廠商更緊密的合作。
比如,Steam方面明確提到,其CPU占用率的計算方法采用了與現在Windows操作系統完全相同的思路,即以CPU不睿頻時的最大性能為100%基準,而不是是睿頻后的理論峰值性能為100%(因為后者在很多設備上根本就不可能達到,或是無法長時間維持)。
又比如Steam方面坦言,他們的GPU性能指標在一些“較舊的非標準顯卡”上可能不準,而這就不免讓我們聯想到NVIDIA最近要在R580驅動分支后“退役”Pascal、Maxwell、Volta架構的傳聞。
當然,正如很常見的現實那樣,很多時候一款產品的優(yōu)秀不只是靠自身努力,還得“多虧友商襯托”。之所以很多人現在都稱贊Steam的性能指示器功能做得出色,除了本身確實簡單好用之外,也是因為那些第三方的工具實在是一個比一個難用。特別是一些知名的開源顯卡輔助軟件,因為本身就是個人開發(fā)者的產物,再加上又不盈利,自然也就懶得更新底層代碼了。
此前知名顯卡工具軟件MSIAfterburner的作者,就已宣布將不再積極更新
如此一來,當Steam以現代商業(yè)團隊的思維,憑借軟硬件廠商的“生態(tài)支援”搞出自己的游戲性能指示器時,自然就很容易在體驗上形成“降維打擊”。當然,也可以說這就是“資本的力量”,但它也確實從側面反映了對于任何一個行業(yè)來說,“靠愛發(fā)電”的技術成果,幾乎永遠都不可能長期勝過有盈利目的的商業(yè)行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小狗的小房子:故事背景與手抄報繪制全攻略
手抄報記錄閱讀樂趣,激發(fā)孩子創(chuàng)意
以書為伴,繪七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