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旬,美國股市迎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特斯拉股價暴跌14.26%,市值單日蒸發(fā)近2000億美元。這個看似源于財政預算案的市場波動,背后卻隱藏著一場科技巨頭與政治權力的全面決裂。
事情的起點,是特朗普政府簽署的“大而美法案”。這部法案不僅終結了電動車的聯(lián)邦購車補貼,更深層地觸碰了馬斯克商業(yè)帝國的命脈。
一時間,這位全球首富怒不可遏,直接在社交平臺上炮轟這項政策為“愚蠢至極”。而特朗普的回應更不留情面,直指馬斯克不過是“失去了政府好處才發(fā)飆”。
曾經親密無間的“政治盟友”,為何會走到撕破臉的地步?馬斯克為何如此憤怒?他又為何不惜代價自立門戶,成立“美國黨”?而這一連串政治風波,又是如何一步步將特斯拉推入深不見底的資本深淵的?
回到一個月前,馬斯克還被稱為是特朗普政府的“非官方智囊”,不僅是“大金主”,還是“政府效率部”的負責人。他的建議一度被特朗普視為“行動指南”。
馬斯克本人甚至長期住在海湖莊園,兩家人關系“親如一家”。感恩節(jié)時還共度佳節(jié),特朗普甚至親自帶著馬斯克的孩子在橢圓形辦公室轉悠。
這一切,在“大而美法案”通過后,開始悄然崩塌。這部法案的內容,幾乎是對新能源行業(yè)的“精準打擊”。
首先,7500美元的電動車補貼被全面取消,意味著普通消費者在購買特斯拉時將不再享有價格優(yōu)惠;其次,聯(lián)邦碳排放積分市場被廢除,傳統(tǒng)車企不再需要購買特斯拉的碳積分。這兩項政策的取消,直接掐住了特斯拉的兩條“利潤大動脈”。
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特斯拉靠賣“積分”就賺了106億美元。如今,這個收入來源被徹底切斷。
更致命的是,新的財政預算案還計劃大幅削減清潔能源基金,終止充電樁建設項目,甚至取消對屋頂太陽能設備的補貼。這讓特斯拉的能源業(yè)務也遭遇“滅頂之災”。不只是電動車,連新能源的“副業(yè)”也無法幸免。
馬斯克這才意識到,自己支持的這位總統(tǒng),正在親手拆掉他辛苦筑起的商業(yè)帝國。過去的一年,馬斯克為特朗普連任投入了近3億美元,不僅動用社交平臺助選,還出任“政府效率部”負責人,協(xié)助削減聯(lián)邦開支。
但特朗普上臺后,卻將價值5000億美元的AI項目交給了他的“死敵”奧爾特曼,甚至將NASA預算腰斬,重創(chuàng)了馬斯克旗下的SpaceX。
更讓人震驚的是,在特朗普政府內部,“政府效率部”被視為“瞎胡鬧”。多次在高層會議上與馬斯克起沖突的官員,最終逼迫特朗普親口說出“不需要他了”,并要求其辭職。曾風光無限的“國師”,被當眾掃地出門。
馬斯克心中積郁已久的怒火終于爆發(fā)。他在社交平臺上連發(fā)數條推文怒斥特朗普政府,還發(fā)起投票詢問是否應該成立新黨。最終,以2比1的支持率,他宣布“美國黨”正式成立。
文件顯示,這一政黨已在美國選舉委員會完成注冊,由特斯拉CFO擔任財務主管。馬斯克還準備在德克薩斯州參加聯(lián)邦眾議員選舉,或扶持親信參政。他的目標很明確:在中期選舉中獲得關鍵少數席位,成為影響法案通過的“決定性力量”。
但正如很多分析人士所指出的,美國的兩黨政治結構根深蒂固,第三黨幾無生存空間。哪怕是綠黨這樣的“老三黨”,幾十年來也從未在聯(lián)邦層面贏得一席之地。馬斯克能否打破這一慣例,誰也無法預料。
就在“大而美法案”通過的當天,特斯拉的市值如瀑布般傾瀉。分析師指出,特斯拉市值中至少三分之一來自自動駕駛和AI業(yè)務的未來預期。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政策的支持與監(jiān)管的寬容。如今,監(jiān)管風向驟變,NHTSA已對特斯拉的“完全自動駕駛”系統(tǒng)啟動調查。
一旦強制要求搭載雷達,特斯拉堅持的“純視覺路線”將面臨巨大挑戰(zhàn),甚至被迫重構整套系統(tǒng)。這不僅意味著技術路線的失敗,更意味著巨額的追加投入與市場信心的崩塌。
與此同時,馬斯克的國際聲譽也在快速下滑。德國因為他發(fā)表反環(huán)保言論,工會組織集體抵制;中國市場連續(xù)三個季度銷量不達預期;加州也開始削弱對特斯拉的清潔能源象征地位。從“創(chuàng)新教主”到“政治雷區(qū)”,馬斯克的轉變令人唏噓。
而特朗普的打擊遠未停止。他公開威脅稱,“馬斯克獲得的補貼比任何人都多,如果沒有這些補貼,他就該回南非老家?!鄙踔翐P言要撤回所有政府合同,終止火箭發(fā)射項目。SpaceX、特斯拉、xAI,無一幸免。
馬斯克也不甘示弱,爆料特朗普涉及愛潑斯坦檔案,更在公開場合直斥其“忘恩負義”。這一來一回,徹底撕破臉皮,昔日的“金主與候選人”變成了“死敵與對手”。
就在這場政治風暴愈演愈烈的同時,特斯拉的銷量也持續(xù)下滑。2025年上半年,全球銷量同比下跌13%,加上利潤暴跌71%,外界普遍認為其財務狀況已亮紅燈。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Cybertruck,也因制造復雜、交付延遲、價格高昂而銷售慘淡。消費者對其“內飾簡陋、操控笨重”的反饋,更讓這款未來圖騰變成現(xiàn)實難題。分析師指出,該產品更像是一個品牌象征,而非利潤支柱。
自動駕駛業(yè)務方面,Waymo早已悄然超車,在多個城市實現(xiàn)商業(yè)化運營。而特斯拉的試點項目仍需人類監(jiān)控,甚至發(fā)生逆行、撞車等安全問題。曾被視作未來的Robotaxi,如今卻成了投資者眼中的“高風險產品”。
特斯拉的股東與分析師群體早已坐立難安。華爾街著名分析師丹·艾夫斯公開呼吁董事會限制馬斯克涉政,“公司正處于關鍵轉型期,不能再耗費精力在政治冒險上?!瘪R斯克的回應卻極為直接——“閉嘴,丹。”
這種“我行我素”的態(tài)度,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其領導能力的質疑。在馬斯克看來,他正在經歷一個“喬布斯時刻”,只是這一次,沒有人能把他請出去。
他想要通過新黨實現(xiàn)政治理想,但現(xiàn)實卻讓他一次次在泥潭中掙扎。他已經意識到,在特朗普主導的政治格局下,連世界首富都無法全身而退。
這場風暴,不僅僅是一場私人恩怨,更是美國科技企業(yè)與政府之間權力博弈的縮影。面對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現(xiàn)實,美國政府選擇扶持傳統(tǒng)能源、壓制綠色科技,實質上是走回了“制造業(yè)回流”的老路。在這場退潮中,馬斯克成了第一個被推上賭桌的籌碼。
對中國而言,這一切是一個重要觀察窗口。我們不難看出,美國政商環(huán)境的高度不確定性,已讓企業(yè)家難以安心發(fā)展技術與產業(yè)。相比之下,中國強調“親商、安商、富商”的政策導向,為企業(yè)提供了更為穩(wěn)定的成長土壤。
馬斯克曾多次表示欽佩中國工人、工程師的勤奮與執(zhí)行力。如今,若他真心想擺脫政治干擾,專心做企業(yè),或許“中國杭州”才是那個更適合他的地方。
這場從“金主”到“敵人”的戲劇轉折,揭示了美國政治與商業(yè)關系錯綜復雜的一面。而馬斯克的政治賭注,正讓特斯拉付出沉重代價。未來是否會有新的轉機?沒人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科技巨頭的“政治中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獨家好書《長生歸來當奶爸》,值得細細品讀
小說:我多年歸來,女兒卻被綁架,誰敢動她,定要讓劫匪付出代價
小說:我昆侖墜崖入仙途,千年后歸來地球,從紫微仙君秒變極品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