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初夏,傍晚。上海豫園地鐵站出口微悶的熱氣還沒散去,巨幅?LED?屏卻亮得清爽?!稇倥c深空》的男主角抬手伸來,仿佛隔空邀請。
一群玩家正排隊駐足、調整角度,拍下一張和心動角色“手牽手”的照片,就像是兩個人一起通勤、逛街和約會。
筆記來自@冰冰靚靚大雪黎
同一時間,杭州中心商場的中庭玻璃穹頂灑下成束天光,打在另一塊?LED?屏上。第一次見面的女孩相互交換無料(免費的小卡、徽章、貼紙等)后,會像老朋友那樣并肩舉起手機,對著巨幕里的戀人招手。素不相識的玩家們,在活動現(xiàn)場聊天,互相拍照,因為喜歡同一個人,而成了可以托付小小心愿的朋友。
這樣的情景,讓我想起二十年前,“車、馬、郵件都慢”。
2002年,日本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女性發(fā)行的商業(yè)游戲雜志《B's-LOG》。在這里,女孩們可以從中獲取游戲的一手情報,或是將自己對角色、劇情或作品的感想寫成信,寄給編輯部,期待下個月的刊物里會印上自己的文字。
雜志編輯從玩家來信中挑選出動人的故事,刊載印刷,另一位讀者看到雜志里陌生人的投稿,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別人也像這樣喜歡他”。可這樣的交流,一來一回,往往要靡費數(shù)月。
20年眨眼而過。當年只有在雜志上才能讀到的告白,如今躍出紙面,走進地鐵、商場、甚至每個人的手機里。
開頭提到的場景,正是6月18日小紅書推出的“游戲TA來訪企劃”,聯(lián)合多家游戲廠商,邀請《戀與深空》《暖暖》系列IP等游戲的角色做客現(xiàn)實世界。
一個月時間里,這個話題下,已經(jīng)有成千上萬條筆記記錄下了玩家們和心動角色相遇時的喜悅心情。
昔日被悄悄珍藏的心動,如今能被分享、被回應,還有最重要的,被觸碰。
1
之所以說“可以觸碰”,是因為玩家們造夢的場景,開始變得越來越近。
作為一名小紅書資深用戶,這兩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對玩家來說,現(xiàn)實和游戲之間的那條線悄悄淡了色。
打開手機刷著刷著,就不鮮見這樣的日常:有人把角色立牌塞進包里,拉到公園看花、在河邊拍背影;遇上節(jié)日,還會擺好餐盤、點幾支細蠟燭,甚至約去海底撈給“他”慶生——就像照顧身邊的朋友。
筆記來自@小幽醬
還有用戶使用AR和剪輯把游戲角色“放”進現(xiàn)實:一會兒坐在地鐵窗邊陪她通勤,一會兒站在景點旁肩并肩,轉眼又出現(xiàn)在咖啡杯冒著熱氣的對面,好像兩條世界線有了重疊一瞬。
玩家的下一步愿望,也開始越來越近,以至于把真的TA“請”進日常。這種想象,在線下玩家聚集的場景中被放到了最大聲——前段時間的一場大型線下展會上去線下展會BW的時候,在《戀與深空》展館的中央,游戲官方為五位男主各搭起一座鮮花婚禮臺,玩家可以遞上一枚戒指,與官方Coser完成交換。
那天,我看到不少女孩穿著婚紗,在人潮間排隊——輪到自己時,她們深呼吸、抬頭對視,像在宣讀只屬于兩人的誓詞。舞臺外,手機快門此起彼伏,花香和掌聲把整個展館裹得暖洋洋。
筆記來自@9th悅悅子
展會散場三天后,一切都還沒有結束。在小紅書上,相關話題的瀏覽量已經(jīng)破1.1億。博主?@小魚送飯發(fā)的“隔空互動”短視頻收獲了?18?萬點贊,評論區(qū)鋪滿“下次我也想去”的評論。
虛擬戀人或許依舊停留在屏幕里,但那些怦然心動,已經(jīng)確確實實落到現(xiàn)實的光影與人聲中。
盡管展臺有限,婚禮的光芒只好像一束光,但是小紅書的存在,就像把這束光拆成無數(shù)手電筒,人人都能隨時點亮。成千上萬條筆記轉發(fā)、評論后,它像成為了“發(fā)現(xiàn)同好”的媒介,也成了夢境本身的一部分——沒有人在圍觀布景,而是所有人身處其中。
相比游戲雜志與編輯信件,這樣近距離的夢境,是依靠社交媒體,才被放大成所有玩家的全景。
2
想象一下,如果把《戀與深空》的婚禮臺放回?2005?年的線下展會,更多的玩家往往只能在新聞門戶上看到“官方通稿”,即便再艷羨現(xiàn)場的互動,也頂多隔著幾張模糊照片感嘆一句“好?!?。
而依托去中心化的分發(fā),就算你沒去現(xiàn)場,也能透過小紅書上成千上萬雙陌生的眼睛,切身感受到“他真的在身邊”。
這讓高成本的線下布景和實地互動,能夠獲得超額的傳播效應,并在社群內持續(xù)發(fā)酵。
Cos委托能夠變得越來越熱,正是這種想象的外延
換句話說,每一個線下玩家和角色互動的場景,展示出的不只是場景本身。說白了,跟角色現(xiàn)場合張影,不只是拍個照留念。照片一傳到小紅書,更多人刷到、點贊、轉發(fā),就都會覺得——“即便我現(xiàn)在并不在場,原來他真的可以在我身邊”。
正因為有這個平臺,“共處”的想象才被快速放大,成了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的體驗。
當“共處”的想象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連游戲聯(lián)名商品也在不斷進化。過去那些印著角色圖案的周邊,正在被更具生活感的物品取代——香水、服飾、家居用品,甚至象征親密關系的情侶戒指。
這些東西不只是買來收藏的紀念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讓角色參與自己的日常。
筆記來自@璃魚妹妹Serafina
這種變化,背后映射的是整個玩家群體消費想象的轉變:從“進入虛擬世界”,到把對角色的感情投射進現(xiàn)實,從喜歡一個虛構的角色到享受一種沉浸式的關系。
小紅書的“游戲TA來訪企劃”,之所以能夠引發(fā)廣泛的玩家共鳴和討論,也正是因為它回應了這種情感需求——當玩家站在LED大屏下,與喜歡的角色“面對面”時,就像是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畫面,帶到了真實的時空。
但,距離網(wǎng)民們進入Web2.0時代,也已經(jīng)有十幾年的時間。為什么這樣真實細膩的玩家表達,卻是在小紅書熱門后才變得這么頻繁被看見?
3
這樣的連通,并非偶然。
一方面,小紅書聚集了大量情感細膩、樂于表達的女性用戶。從數(shù)據(jù)角度出發(fā),截至2024年12月底,小紅書月活用戶達到了3.5億。在這個以女性用戶為主的平臺上,游戲玩家數(shù)量已經(jīng)突破1.1億,占比高達三分之一。過去30天內,“游戲”相關筆記累計發(fā)布達129萬篇,獲贊總量高達4.63億。
但相比數(shù)據(jù),另一方面,正是小紅書“記錄生活”的平臺氛圍,為這種日?;?、情緒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天然土壤——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一個個玩家分享的真實日常。
和其他信息由上而下、單向流通的平臺不同,很多小紅書用戶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內容創(chuàng)作者,她們分享自己和游戲角色的故事、去線下活動的Vlog的許多分享并不帶有明確目的,有些只是臨時起意或靈光乍現(xiàn),這樣的內容不會被傳統(tǒng)算法垂青。
用戶@星之寶比分享的生日吹蠟燭視頻
但在小紅書低門檻的創(chuàng)作要求、去中心化的平臺算法和社區(qū)運營下,算法并不只服務于流量頭部或專業(yè)博主,更傾向于捕捉平凡但能喚起共鳴的內容。一篇筆記不需要引起多么大的社區(qū)討論,也能被有同樣興趣的人找到。
這種機制,讓許多沒有粉絲基礎的普通玩家,也能因為一次認真記錄而被更多人看到。
玩家@打蛋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最開始使用小紅書時,她只在發(fā)布熊貓的照片,《塞爾達傳說:王國之淚》發(fā)售后,她第一次分享一只自己制作的林克娃娃。
筆記來自@打蛋
這條筆記在小紅書走紅后,@打蛋開始持續(xù)更新自己的手作,有時也會分享自己的圖解和教程,手把手教粉絲挑選材料、縫制布片、制作配飾。
筆記來自@打蛋
最近,她又發(fā)布了一條制作林克“淑女套裝”的教程,評論區(qū)已經(jīng)有玩家跟著教程做出了成品,曬出了自己的返圖,不少人紛紛夸贊她是“天才”。
在這里,用戶不只是被動接受信息的末端,而是一段段真實日常的記錄者和參與者,表達可以不設限,也可以不完美。
這種松弛、不加修飾的表達,反而更容易打動人心,讓越來越多的玩家愿意花時間寫下每一種心情,也同樣回應每一種心情。這些看似微小瑣細的互動,逐漸織成一張溫柔的網(wǎng),構成了玩家間最真實的連接。
也正是因此,用戶之間誕生了一種調侃,稱小紅書是自己的“電子閨蜜”。
這句玩笑背后,映射出一個更深的事實:小紅書,正在成為玩家們最私密、也最日常的情感寄存地。
4
如果要說小紅書是什么時候開始涌現(xiàn)這么多游戲相關內容的,其實已經(jīng)很難考據(jù)了。
沒有某個明確的時間節(jié)點,也不是靠某一次大型宣發(fā)打響了第一槍。在我的觀察中,反而許多游戲是在這里悄悄扎根發(fā)芽,靠玩家自發(fā)的UGC內容一點點長成龐大社區(qū)。
除了時下熱門的服務型游戲,一些比較老的單機游戲——《星露谷物語》《斯普拉遁》《動物森友會》等,在發(fā)售多年后不僅沒有被遺忘,反而因為玩家的自發(fā)分享和持續(xù)擴散,形成了一種罕見的長尾效應。
而這種由玩家?guī)拥拈L尾傳播,也在使一些非主流老游戲重新煥發(fā)生命力。比如2018年上線的《一小時人生》,就正在小紅書走紅。
這是一款多人在線生存游戲,其核心設定是:玩家在游戲中的每一分鐘代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年,一局游戲最多持續(xù)一小時,也就是一個人完整的一生。
一小時后,游戲結束,一切歸零,角色之間不再有任何交集。
在這樣的設定下,每一局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段關系也本該如露水般短暫。但玩家@幻夢晝曜尋找自己“孩子”的筆記,因為情真意切,獲得了6萬點贊和超過1萬收藏。
筆記來自@幻夢晝曜
在小紅書的擴散機制下,這條筆記被源源不斷推送到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的同好面前。最終,兩個萍水相逢的網(wǎng)友在當晚重新取得了聯(lián)系。游戲中短暫的羈絆,也因此延續(xù)到了現(xiàn)實世界。
這個故事也說明了,小紅書的游戲社區(qū)從來不是一座孤島。它包容多元的玩家故事——一尋找游戲中的“孩子”、分享自制的娃娃、記錄和cos委托的一天……
哪怕已經(jīng)已經(jīng)上線多年、淡出視野的游戲,只要有玩家分享真情實感的內容,就有機會被重新看見。
這些零碎又私人、不成體系、在傳統(tǒng)算法里常被忽略乃至過濾掉的生活切面,不會被主流算法推薦。但在小紅書,這些筆記可以慢慢生長,蔓延開來,形成一個個游戲同好溫暖的圈層。
當玩家愿意自發(fā)記錄和講述故事,在一次次表達中找到共鳴與連接,這樣的社區(qū)文化才得以生長成參天大樹。
結語
最近,小紅書官宣將在上海舉辦大型線下展REDLAND,8?月?8?日至?10?日落地上海楊浦區(qū)復興島,這也是小紅書首個為游戲和二次元愛好者打造的超大型線下IP活動。
從REDLAND“沉浸式痛島”的設計,我們不難看出小紅書和游戲內容運營一脈相承的產品邏輯:把線上“種草”遷移到線下實境,再讓真實體驗回流平臺,形成內容與社群的正向循環(huán)。
現(xiàn)在,我很期待在REDLAND看到更多跨越虛擬與現(xiàn)實的巧思,讓角色真正走下屏幕、走進日常。不過,真正讓這些愛穿透“次元壁”的,從來不是多高級的技術或多奢華的裝置,而是那群愿意相信角色存在、愿意分享故事的人。
而小紅書,正在為這些故事的分享,提供廣袤的空間,與跨越時間的回響。
精華!《羊皮卷》絕對能讓你念念不忘!
每日閱讀一本書之《羊皮卷》解說
強推!《羊皮卷》值得熬夜品讀!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