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婷玉
意見領袖|滕泰
日前央行發(fā)布2025年上半年金融統(tǒng)計數據,6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3%,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4.6%,6月末社會融資規(guī)模存量同比增長8.9%。從央行上半年金融統(tǒng)計數據中,可以看出很多積極變化。
最重要的先行指標M1,同比增速超過4%,這是個積極信號。在貨幣供應量數據中,為什么M1最具有領先指標的作用?因為M1是現金加活期存款,包括個人活期存款和企業(yè)活期存款。企業(yè)想購買設備、擴建廠房,投資者想買股票基金,消費者想買房買車、買面包等消費品,不可能用定期存款去交易,首先得有現金或活期存款。因此,M1是反映經濟活躍度的最重要的領先指標,投資、交易、消費所需貨幣流動性夠不夠,看M1就可以了,M1增速上升,下一階段要么消費、投資積極,要么資本市場活躍,都是好事。
如果接下來M1增速能夠進一步提高到5%~10%,那就算得上是真正的寬松貨幣政策了——決策部門希望看到消費繁榮,恐怕得等到M1增速升到5%以上才有可能;背負沉重房貸負擔的中產家庭盼望的房價企穩(wěn),也得等到M1增速回升到5%以上;當然,多年期待A股牛市的中國投資者們,恐怕也要等到M1增速回升到5%,甚至8%以上,才有希望。
圖1M1增速提高到5%~10%,才能算得上是流動性充裕
雖然M1回升并非消費繁榮、房價企穩(wěn)、股市繁榮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缺了這個條件,以上絕無可能。
政府債券凈融資7.66萬億元,同比多4.32萬億元,這在低利率環(huán)境下對政府是很劃算的事,如果利率進一步下降,債券融資成本更低,發(fā)新債對于政府和企業(yè)降低融資成本的作用會更大;但企業(yè)債券凈融資1.15萬億元,同比少2562億元,一方面說明企業(yè)投資信心仍然有待提振,另一方面也說明需要進一步大幅降息。
繼續(xù)降息,還能大幅減少存量債務的成本,讓老百姓、企業(yè)和政府每年都少付一大筆利息。
先說老百姓?,F在全中國居民貸款加起來差不多有80萬億元,房貸、消費貸、各種個人貸款都算在一起。利率只要降1個百分點,家庭部門一年就能少還8000億元的利息;降2個百分點就省1.6萬億元。省下來的錢自然能拿去多買點東西、多下幾次館子,對還背著房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中等收入家庭尤其管用。
再說企業(yè),非金融企業(yè)一共欠了銀行大概150多萬億元。利率降1個點,它們一年就能少付1.5萬億利息,等于憑空多出來1.5萬億利潤。企業(yè)賺了錢,就能漲點工資,或者多招點人,經濟信心自然跟著上來。
還有政府。中央、地方再加上那些表內和表外的隱性債務,差不多也有100多萬億。利率降1個點,政府一年就能少還1萬多億利息?,F在不少縣市財政吃緊,高息債務利滾利,幾年就能翻一番。省下來的這筆錢,對地方財政來說也是實打實的救命錢。
圖2降息1個百分點的債務利息成本減少額
貨幣部門強調從2020年以來已降息多次,但是,今年上半年畢竟只降息一次,而且只降息了0.10個百分點,這對穩(wěn)增長、擴大就業(yè)、化解地產和債務風險、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引領中國經濟走出通縮挑戰(zhàn),恐怕沒什么實際效果,應加大降息力度。
當前還有一種觀點,強調不用匯率貶值擴大出口優(yōu)勢,這仿佛沒必要,應該順其自然,不刻意貶值,但該貶值也不用刻意回避。市場經濟下,任何在國外做雷鋒的經濟思維都是匪夷所思的——如果出口受阻、貶值又有利于出口,為什么不貶值擴大出口?難道每年1.8萬億的出口補貼來擴大出口優(yōu)勢就更高大上?
同時,還有人擔憂降息會導致匯率貶值和資本外流,由此不敢降息,這種思路也是顛倒了主次。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必然是穩(wěn)定國內經濟、促進增長和保障就業(yè)——這關系到14億人的就業(yè)收入、企業(yè)的生存發(fā)展以及政府的財政穩(wěn)定。相比之下,匯率主要作用于進出口部門。當穩(wěn)增長、保就業(yè)等內部目標與匯率穩(wěn)定的外部目標沖突時,優(yōu)先保障國內需求是自然且正確的選擇。
更關鍵的是,在順差和資本市場洼地的背景下,降息未必真的會帶來貶值壓力。不僅如此,降息一旦有效刺激經濟、增加就業(yè)、提升企業(yè)盈利預期,并提振股市和樓市等關鍵資產價格,促進國內經濟復蘇,反過來又會增強中國資產的長期吸引力,吸引外資流入,加之出口改善帶來的更大順差,最終將為人民幣的長期穩(wěn)定甚至升值奠定堅實基礎。看看鄰國,日元貶值不僅顯著促進了出口和海外投資涌入,更帶動了旅游消費,全面激活了國內經濟,實現了極高的就業(yè)率。
更有甚者,還有人反對降息來維持銀行息差和盈利,保護富人的存款收入,這更加荒唐——在國外經濟衰退的時候,商業(yè)銀行息差收窄甚至虧損才是世界經濟史上的正常現象,一旦經濟復蘇它們自然會盈利;而在經濟下行過程中,犧牲各行各業(yè)來保銀行盈利,則是百年未見的荒唐事。同理,在社會平均利潤率大幅下降,中產家庭、地方城府和企業(yè)債務都背負著沉重債務的情況下,選擇不降息而保護富人的存款收益,更是本末倒置的殺雞取卵之舉。
也有人說,現在利率已經很低了,進一步大幅降息,還能怎么降?難道真的要降低到零利率嗎?當前一年期LPR利率仍為3%,新發(fā)放住房貸款利率仍為3.13%,貸款加權利率仍為3.44%,還有較大降息空間,離零利率、負利率距離更大。如果為了戰(zhàn)勝通貨緊縮,早晚必須實行零利率、負利率,或者反過來說,如果不實行零利率、負利率,中國經濟就不可能走出通貨緊縮,那我們怎么辦呢?
看看其他大國,日本在1999年就嘗試零利率,但2000、2007年又兩次退出零利率政策,反復試探導致日本付出了沉重代價,一直沒有走出通縮。直到2013年之后實施超寬松政策、2016年開始降息到零利率和負利率,才擺脫了多年的通縮,經濟重新活躍起來,消費、房地產、股市、就業(yè)都一片繁榮景象。
美國同樣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疫情沖擊時,都迅速果斷采取了零利率配合大規(guī)模量化寬松的措施,兩次都成功將經濟拉出低谷。
歐洲在2012年和2020年面對需求不足的危機時,也依靠零利率乃至負利率政策來擴大需求并獲得成功。
查理·芒格在他90多歲時的一次演講中坦言,他以前覺得零利率、負利率不可能發(fā)生,但后來發(fā)生了?!拔乙呀浢闪?,利率跌到了零”,芒格說,“這個世界很多事情確實是人類不懂的,大家也都在摸索中前進”。
圖3近年來CPI、PPI走勢顯示通縮壓力越來越明顯
顯然,同樣的認知挑戰(zhàn)正擺在中國經濟面前——零利率、負利率,既不符合傳統(tǒng)貨幣理論,也不符合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形成的社會認知,但如果它有效,而且是21世紀人類戰(zhàn)勝通縮的成功經驗探索,我們要不要試一試?我們是選擇像日本2013年以前那樣,把抗通縮打成二十年的“持久戰(zhàn)”、付出長期代價?還是選擇一招致勝、早迎經濟繁榮?
來源:紅網
作者:張明潔
編輯:肥雅靜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 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立場。轉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