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界M8的市場爆火,直接加速了賽力斯推出新款M7的步伐。
最近,一組關于問界M7的偽裝測試車諜照在網上曝光。據爆料,問界新款M7將在今年8月開啟預售,9月正式上市并交付。為避免與同門智界R7形成直接競爭,同時與旗艦M9、M8構建清晰的價格梯隊,新款M7的起售價預計將高于現款,上探至28萬元左右區(qū)間。
圖源:微博
新款M7之所以“未發(fā)先火”,主要是因為這次將不再是簡單的年度改款,而是一次系統性的全面升級,新款M7將采用“類理想”的套娃策略,不僅前臉將套用旗艦M9的家族式設計,而且智能座艙、動力系統包括車身尺寸都將全方位迭代。
問界并非孤例,從理想到騰勢,頭部品牌正掀起一場“套娃”設計浪潮,將爆款旗艦的設計基因近乎“復制粘貼”到后續(xù)車型上。汽車設計的“復制粘貼”模式,已然成為行業(yè)新常態(tài)。
汽車設計“套娃”模式日益流行
說到套娃策略,不得不提理想。有人說理想創(chuàng)業(yè)十年,實則只造了一款車,不管是L9還是L6,本質都是理想One的“變種”。
L8可視作理想One的改款,L6是L7的縮小版,L7是L8的五座版,而L9則是加長版的L8。這幾款車型的前后臉設計高度趨同,被戲稱為“套娃”。對此,李想本人并不避諱。他在《晚點Auto》采訪中甚至直言:蘋果手機外觀相似,博朗剃須刀、戴森吸塵器也是如此,“全世界最成功的企業(yè)都是套娃”。
因此,理想的營銷策略透著一種熟悉的配方,無論是統一的外觀語言、共享的技術平臺和階梯式遞增的車身尺寸,還是車型以Pro、Max命名的做法,都與蘋果在消費電子領域的策略如出一轍。
圖源:小紅書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汽車圈那個廣為流傳的段子:大眾其實只有一款車,那就是高爾夫。壓短是Polo,加個屁股是速騰,改個名字是邁騰,拉長是帕薩特,再加長是輝騰,揉圓了變甲殼蟲,拍方了變途安,底盤加高是途觀,再撐大就是途銳。
這種高度聚焦的產品定義思路,最終帶來了顯著的商業(yè)成功,今年4月2日,理想官宣L系列迎來100萬輛的交付里程碑,前后僅用時31個月。更關鍵的是,在理想發(fā)布的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已連續(xù)十個季度實現了盈利,領先其他新勢力車企。
說回問界,“復制粘貼”并非所有車企都能駕馭。成功實施套娃策略的前提,是必須擁有一個足夠強大的爆款標桿。唯有當這款產品足夠典型、深入人心,才能支撐起后續(xù)“平替”車型的市場接受度。
理想正是如此。而同樣地,當問界M9確立爆款地位后,其后續(xù)的M8、M7便順理成章地繼承了M9的設計基因與市場光環(huán)。
從曝光圖可見,新款M7前臉將采用與M8、M9一致的分體式大燈設計,同時加大下方進氣口并強化引擎蓋線條。其核心目的,就是顯著拉近與M8、M9的視覺距離,強化家族統一設計語言,未來,M9、M8、M7并置,將如同俄羅斯套娃般,尺寸之外,難辨彼此。
圖源:微博@SugarDesign
這正是理想已爐火純青的“套娃策略”精髓所在,L8、L7、L6幾乎完全套用L9的設計元素,僅通過尺寸與配置進行區(qū)分,其設計統一度在新勢力中堪稱極致。
無獨有偶,工信部曝光的騰勢N8L也顯露了相似路徑。其設計風格與旗艦N9高度趨同,僅在車身尺寸上略有縮減,同樣屬于“并排放置,傻傻分不清”的類型。
比亞迪騰勢、華為問界與理想,這三家頭部品牌似乎心有靈犀。汽車設計領域,一場基于“標桿爆款”的套娃浪潮正悄然興起。
“套娃”本質是高端設計的普惠?
隨著理想L系列取得巨大成功,其標志性的“套娃策略”已成為業(yè)界與媒體反復解讀的范本。
“套娃”能夠成為理想推崇的模式,很大原因是能將利益最大化。統一的設計語言使車企能夠高效利用有限資源,快速建立起品牌形象,更能大幅規(guī)避新產品線開發(fā)的不確定性及潛在的沉沒成本風險。
其最直接的經濟效益就是——降本。
這對車企的規(guī)?;l(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零部件通用化是最直接的降本來源。共享設計意味著共享大量零部件,大燈總成、格柵飾板、保險杠模具、內飾組件、屏幕、方向盤、門板飾條、甚至線束布局。
通用件比例高,意味著備件種類減少,庫存周轉率提升,倉儲和物流成本下降。
圖源:理想汽車
另外,從商業(yè)價值來看,套娃策略的另一核心商業(yè)目的,在于實現高端價值向下賦能。
旗艦車型如問界M9、騰勢N9、理想L9,通常代表著品牌的最高技術、最豪華體驗和最高價格,在市場上建立起“高級感”和“信任感”。當中端車型,M8、N8L采用相似甚至相同的設計語言時,消費者會不自覺地將其與旗艦車型的“高級感”聯系起來,產生“認知遷移”,這極大地提升了中端車型的感知價值和溢價能力。
舉個例子,問界M9起售價46.98萬,而采用M9相同設計的M8,起售價僅35.98萬,甚至讓人覺得“有點性價比”。事實上,35.98萬的起售價,放在國產品牌里絕對不算低,而正是因為用戶將M8與M9聯系在一起,才讓M8產生了溢價能力。
對新車型而言,套用已被市場驗證的成功設計,能極大縮短用戶認知教育過程,降低新品上市的不確定性。問界M8借勢M9的成功光環(huán)迅速獲得關注,即將改款的M7亦是此策略的延續(xù)。
圖源:問界
不過,華為的“套娃”策略,與理想的還有些許不同。對于華為這樣的生態(tài)主導者,套娃設計是實現“鴻蒙智行”生態(tài)協同的關鍵一環(huán)。
統一的設計語言是外在體現,從外觀來看,華為通過“鯤鵬展翼”前臉統一“三界”,快速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起“華為智選車”的清晰形象,傳遞科技、高端、統一的品牌調性。
而內在則是通過座艙系統(HarmonyOS)、智駕系統(ADS)、電氣架構的高度統一和深度協同。用戶在不同“界”的車型間切換,能獲得近乎一致的無縫體驗,極大增強了用戶粘性和生態(tài)壁壘。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如果說小米SU7、YU7比較適合個性化消費者群體,那這種套娃模式,則更適合“保守型”消費者。
對于這類持幣觀望的保守型消費者,顛覆性的新產品往往伴隨更高的“風險”,因此,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自己或周圍人“已有認知”的產品。這類產品代表著“已知”和“經過驗證”,能提供強烈的確定性和安全感,對他們而言,這份規(guī)避風險的“確定性”,其價值常常遠超追求新鮮感的刺激。
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也容易翻車
以上所說的所有關于“套娃”的好處,僅適用于當今的汽車市場環(huán)境。硬幣的另一面,是車企無法回避的嚴峻挑戰(zhàn)。當問界M7、M8、M9擺在一起如俄羅斯套娃般“傻傻分不清”時,個性稀釋與潛在的審美疲勞問題便悄然產生。
新鮮感的缺失可能會削弱對新車型的興趣,尤其是在迭代速度加快的今天。比如理想L8車主的下一輛車,大概率不會是理想L9,因為除了空間大了一些外,其他體驗基本上都一樣,用戶是否復購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
而且從理想i系列的曝光來看,依舊是延用套娃策略,這種慣性思維容易導致設計團隊被束縛在既定的框架內,難以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嘗試。長期來看,這可能抑制整個品牌的設計活力,使其在面對需要突破性設計的全新品類,如個性化轎跑、硬派越野等時顯得力不從心。
圖源:理想
如何在統一的家族基因下,為不同定位、不同功能的車型注入獨特的“靈魂”和設計亮點,是未來汽車設計比拼的核心能力。這要求設計師在共享元素的基礎上,進行更精妙的差異化處理,而非簡單的縮放。
另外,風險也很大,如果未來理想i8出師不利,其負面影響極可能迅速波及采用相同設計的i7乃至i6上,這是該模式最核心的脆弱點。一旦旗艦的某個設計元素引發(fā)廣泛爭議,或因設計共性導致的功能性缺陷,負面評價會如野火般蔓延至所有“套娃”車型,消費者會自然地將問題與同系列車型掛鉤,引發(fā)連鎖性質疑,成倍放大負面印象。
典型的案例是vivoX200系列的炫光門事件,去年X200系列發(fā)布時,諸多消費者發(fā)現,vivoX200Pro拍照在某些角度會出現明顯的條狀炫光,極易觸發(fā),嚴重影響拍照體驗,這種負面評價迅速波及到X200的整個系列,很大程度上給vivo手機接下來的市場表現蒙上一層陰影。
這種問題如果發(fā)生在汽車身上,事情就大了,旗艦車型若發(fā)生嚴重質量或安全事件,公眾對其負面認知會更容易遷移到其他同系列車型上,這種信任崩塌可能導致整個品牌形象嚴重受損,對根基尚淺的新勢力而言,結局很可能是生死之別。
因此,套娃模式雖可能是當前中國汽車激烈競爭下的階段性最優(yōu)解,但若將目光放遠,其局限性顯而易見。
汽車工業(yè)130余年的進化史告訴我們,當技術壁壘逐漸走向趨同,設計將成為品牌差異化的終極戰(zhàn)場。就像自然界的物種多樣性一樣,一個健康、成熟的汽車市場,最終必然呼喚并孕育出具有鮮明個性與獨特魅力的產品。
套娃,只是新周期開啟前的序章,而非終局。
推文,女配覺醒系列《穿書男主向我表白了》
FIL到底是什么!
分眾傳媒(002027.SZ):梯媒龍頭的護城河在哪???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