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水回應“下鄉(xiāng)幫扶人員賒欠3萬餐費”:已結清
謝霆鋒為什么突然在 2014 年開始做菜?他的廚藝真的很好嗎?
《 致 命 誘 惑 》大自然中的幻術師,以假象引來真實的死亡
本報特約記者陳立非裴茗
26日,臺灣地區(qū)舉行首輪“大罷免”投票,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以及被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民眾黨籍)的罷免案均未獲通過?!笆艿街卮臁薄皯嵟x民的當頭棒喝”“敲響警鐘”……島內外媒體如是形容賴清德當局經(jīng)歷“25:0大失敗”后所面臨的處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和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強烈要求賴清德站出來向民眾道歉,停止撕裂社會。輿論注意到,此輪罷免案的投票率之高“令人矚目”,絕大多數(shù)高于50%。有島內學者表示,臺灣民眾對民進黨“執(zhí)政表現(xiàn)”的危機感催生了高投票率。民進黨上下全力投入罷免,對外不顧美國關稅沖擊,對內救援臺風災害不力,賴清德信任度下降的同時,又在所謂“團結十講”中屢屢失言,主打“抗中保臺”但沒有辦法說服民眾支持“大罷免”。接受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采訪的學者認為,臺灣民眾用選票告訴民進黨當局,不要“抗中保臺”的意識形態(tài),而要關注百姓的民生問題;賴清德須和在野黨溝通政策,調整施政節(jié)奏,在兩岸政策上不能再走激進路線。國務院臺辦發(fā)言人陳斌華27日表示,投票結果顯示,民進黨的政治操弄完全違背島內人心民意,不得人心。
賴清德被要求站出來向民眾道歉資料圖
“民意警鐘”
在目前的臺灣“立法院”中,民進黨占113席中的51席,為少數(shù)黨。輿論認為,針對國民黨“立委”的“大罷免”,表面上由“民間團體”發(fā)起,但實為民進黨當局策動,意在扭轉其在“立法院”的席位劣勢,擺脫施政困境。
在26日的開票過程中,針對國民黨“立委”的24件罷免案的票數(shù)都是“不同意罷免”一路領先“同意罷免”,最終全部失敗。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描述說,臺灣民間罷免團體26日在臺北市濟南路舉辦的開票之夜人數(shù)稀少,氣氛低迷。民進黨看到開票結果也不敢置信。親綠的島內媒體《上報》稱,“大罷免”行動“剃光頭”震撼民進黨黨內。
島內親綠媒體“三立新聞網(wǎng)”稱,高虹安與7名國民黨“立委”的“不同意罷免”得票數(shù)超過當選時的得票數(shù),比如在新竹市,鄭正鈐多獲得2.7萬票;在桃園市第5選區(qū),呂玉玲多獲得約8000票。資深媒體人趙少康稱,這樣的結果表明民怨有多深、“民氣”有多高。他呼吁民進黨“見壞就收”,立即停止8月23日針對馬文君、游顥、江啟臣等7名國民黨“立委”的第二輪罷免案。
據(jù)臺灣“中央社”報道,國民黨主席朱立倫26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這場政治鬧劇到此為止,臺灣不要再搞內耗,而是好好拼經(jīng)濟、做事情,這才是全民之福。他強調,不能再搞“愛臺灣”或“賣臺灣”二分法。中時新聞網(wǎng)稱,民眾黨主席黃國昌26日說,希望賴清德能夠誠實面對自己與執(zhí)政團隊的過錯,努力修補仇恨對立后在臺灣社會制造的巨大傷痕。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資料圖
但賴清德26日晚在社交媒體發(fā)文聲稱,接受投票的結果,但這“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而最早喊出“大罷免大成功”的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宣稱“永不放棄”。國民黨“立委”羅智強27日說,賴清德應該謙卑地傾聽這個“0”所代表的數(shù)字意義,不能置身事外。他嘲諷說,賴上任以來最大“政績”是“大惡罷”、臺灣人民正在受苦?!皯嵟x民給賴清德的當頭棒喝”,臺灣《聯(lián)合報》27日社論以此為題稱,賴清德設計“大罷免”的“巧門”,以為可以消滅反對黨,最終消滅的卻是賴當局的威望與尊嚴,也葬送了民眾的信賴。
國務院臺辦發(fā)言人陳斌華27日表示,民進黨當局出于“臺獨”本性和“一黨獨大”野心,不顧島內民生福祉,一再挑起政治惡斗,不擇手段打壓政治異己、制造“綠色恐怖”、加劇社會撕裂,充分暴露出“假民主、真獨裁”的虛偽面目。
臺灣“大罷免”首輪投票也引發(fā)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中時新聞網(wǎng)、“中央社”等島內媒體梳理了一些相關評論:美國彭博社稱,選民一面倒不同意罷免,顯示賴清德所屬的民進黨遭受挫敗;日本共同社稱,罷免行動未成功對賴當局而言是重大打擊,即便仍有第二輪罷免案投票,但實際上已難改變臺灣“立法院”“朝小野大”的局面;美國《紐約時報》稱,“大罷免”失敗是賴當局的“民意警鐘”;日本《產經(jīng)新聞》說,罷免運動的徹底失敗必然削弱民進黨當局的向心力,恐對明年臺灣地方選舉以及賴清德尋求在2028年選舉中連任造成影響。結果同時顯示,民進黨的“抗中保臺”路線被選民否定。
走向團結還是繼續(xù)分化?
民進黨在“大罷免”首輪投票中徹底失敗的原因引發(fā)廣泛討論。不少媒體與分析人士提到“藍白合作發(fā)揮了作用”。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表示,許多原本沉默的選民選擇站出來,投下不同意票,這不僅是國民黨的組織動員奏效,更反映民眾黨支持者的明確態(tài)度,“國民黨應感謝小草(指民眾黨的支持者)的力量”。
當然,“大罷免”失敗的原因是多重的。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劉性仁列出的十大原因包括:民進黨政績不佳,南部救災能力不足;“團結十講”成敗筆,錯誤百出罵聲連連;曹興誠、沈伯洋等“臺獨”分子爭議不斷;“抗中保臺”未獲得臺灣多數(shù)民眾的支持……臺灣東海大學教授潘兆民說,臺灣民眾投下不同意罷免票,是對民進黨當局的不信任票,給賴清德“打出不及格”。
BBC27日引述一名臺灣學者的話說,“大罷免”后臺灣社會走向分化還是團結,關鍵在于賴清德是否愿意展開“朝野對話”。劉嘉薇認為,賴清德不會讓步、不會放棄權力,依舊會與在野黨對抗。臺灣《中國時報》27日也預測稱,賴清德好斗的意志不容低估,臺灣政局恐怕還得繼續(xù)亂下去。
賴清德被指不會讓步、不會放棄權力資料圖
“兩岸和平相處才是臺灣主流民意”
中時新聞網(wǎng)26日引述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的觀點稱,這次投票顯示民進黨的“反中抗中牌”失靈,更多的人否定罷免動員的正當性。然而,賴清德仍然掌握著臺灣的“行政權力”,還在主導“臺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兩岸關系的緊張態(tài)勢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
《中國時報》27日刊文說,賴清德當局似乎高估了“大罷免”的影響力。在大陸看來,“大罷免”就是一場政治鬧劇,無論成功與否,都無法改變兩岸關系的走勢。民進黨將“大罷免”上綱上線為“反共護臺”,本質上只是宣傳策略或者動員技巧,既“反不了共”,“也護不了臺(‘獨’)”。無論民進黨在“大罷免”中是否成功,也動搖不了大陸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與和平統(tǒng)一的意志。
臺灣《旺報》27日的社論稱,今年以來,賴清德拋出所謂“17項策略”,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在“大罷免”投票前一個月啟動所謂“團結十講”,企圖強化“抗中”攻勢,卻引起社會大反彈。投票結果證明,賴清德的策略與論述“一步錯、步步錯”。文章還提及,此次罷免結果可以再次印證,臺灣社會存在“淺層民意”和“深層民意”。淺層民意隨新聞事件而流動,深層民意希望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定,以實現(xiàn)安定與繁榮。
臺灣國際戰(zhàn)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26日撰文稱,民進黨這次利用“抗中牌”動員無效,等于是藍白“反‘抗中’牌”奏效。這顯示希望兩岸和平相處才是臺灣主流民意,民進黨阻止兩岸交流只會讓自身與民眾越來越遠。兩岸交流帶來的實際益處,“不是虛擬的‘抗中牌’可以撼動,未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若不能改弦易轍,將很快被人民拋進歷史灰燼”。
胡淑麗_MN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