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國學者被無理拘押,外交部:敦促美方停止搞有罪推定和政治操弄
河南一家女兒患暴發(fā)性心肌炎去世后,兒子又患同種病進 ICU,什么是暴發(fā)性心肌炎?孩子接連患病有關聯嗎?
停牌近兩周后,大悅城地產(00207.HK)于8月1日正式復牌,截至收盤股價報0.54港元,單日漲幅45.95%,目前公司總市值76.85億港元。
停牌背后的原因一如市場所料:大悅城地產擬私有化退市。這家早在2013年便登陸港交所、以“大悅城”商業(yè)品牌深入人心的公司,擬通過協議安排的方式回購股份,最高現金代價29.32億港元,并撤銷上市地位。
方案一公布,便引發(fā)投資者的極大關注,而爭論的焦點大多聚焦于:公司為何選擇私有化、回購價格合理程度、方案能否通過等方面。
實際上,對大悅城地產私有化的認知,離不開中糧集團地產業(yè)務整合的大背景。大型央企中糧集團的主要地產平臺,是A股上市的大悅城(000031.SZ),而大悅城持有大悅城地產64.18%股權,形成“A控紅籌”的獨特架構。
在業(yè)內看來,股票流動性低、融資功能受限、當前架構增加了公司治理復雜性等原因,是大悅城地產擬私有化的主要原因。同時,對A股平臺大悅城來說,此舉將增厚對大悅城地產的權益,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利潤表現。
再現資產整合
提及大悅城,很多人腦海會浮現出各大商場,從北京朝陽大悅城、西單大悅城,到上海、天津等諸多城市,大悅城已成為深入人心的商業(yè)綜合體品牌。
而在這一座座超級商場背后,是一家中央直屬大型國有企業(yè)——中糧集團。中糧集團的業(yè)務版圖極廣,但主要圍繞農糧、食品、金融、地產等領域,與老百姓的“衣食住”密切相關,截至2024年底該集團資產總額7000億元。
與其他大型央企一樣,中糧集團很早便涉獵房地產,從傳統(tǒng)住宅到商業(yè)地產,是行業(yè)較為低調的“老兵”。目前,該集團的主要地產平臺是A股上市的大悅城控股,以及港股上市的大悅城地產,后者是前者的并表子公司。
這種“A控紅籌”的架構,在業(yè)內不算特別普遍。早在2019年時,為促進集團地產業(yè)務的整合,中糧集團旗下的“中糧地產”與“大悅城地產”實現重組,前者通過發(fā)行股份方式收購大悅城地產控股權,交易總對價144億元。
在這輪重大資產重組后,中糧地產更名為“大悅城控股”,成為中糧集團旗下唯一的地產投資和管理平臺,大悅城地產則成為大悅城控股旗下的商業(yè)地產旗艦,以開發(fā)、經營和管理大悅城為品牌的城市綜合體為主要業(yè)務。
如今,距離上次資產和品牌整合已六年,中糧系的地產平臺再次大調整。這一次,港股上市公司大悅城地產,或將徹底退出資本市場。
公告顯示,大悅城地產建議進行股份回購,涉及大悅城和得茂以外的所有股東所持股份,每股計劃股份換取0.62港元現金,總計約29.32億港元。協議安排生效后,大悅城地產將申請撤銷在香港聯交所的上市地位。
股權結構方面,協議安排前,大悅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64.18%,得茂持股2.58%,計劃股東持股33.24%。協議安排后,大悅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將增至96.13%,得茂持股3.87%。
這意味著,如果私有化通過并落地,大悅城將幾乎全部控股大悅城地產。“交易完成后,公司將增厚對大悅城地產的權益,有利于提升歸母凈利潤。”大悅城稱。
至于回購股份的資金,將來自大悅城地產的內部資源或外部債務融資。
為何走向私有化
7月18日,大悅城地產發(fā)布短暫停牌公告時,市場便傳言是否要進行私有化。盡管已有一定預期,方案公布后,投資者還是對該決定有所爭論,部分人認為私有化是股票投資的退出時機,也有人還想繼續(xù)持有。
對大悅城地產來說,這家公司似乎給出了充分的私有化原因。
其一,由于大悅城地產受A股上市公司股東(大悅城控股)控制,目前的架構增加了公司治理的復雜性,并阻礙了決策效率。私有化旨在精簡公司的管治框架、企業(yè)架構及股權,從而提升管理效率和決策的靈活性。
計劃生效后,大悅城地產將申請撤銷上市地位,業(yè)務策略、重大投資及資本營運,將不再受限于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批準,這將縮短決策周期,降低相關成本。
其二,過去數年,大悅城地產的股價,一直較每股資產凈值折讓,整體流動性偏低,限制了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能力。鑒于市場環(huán)境較為復雜,上市地位難以提供足夠的境外融資支持,短期內亦不會有實質性改善。
其三,為股東提供機會,實現對公司投資的溢價。目前,股份注銷價為0.62港元,較最后交易日每股收市價0.370港元溢價67.57%;較最后交易日前10個及30個連續(xù)交易日平均收市價,分別溢價80.49%及129.66%。
其四,私有化可為股東提供退出機會,解決股份交易流動性偏低的問題。在流動性有限情況下,投資者難以以有利價格進行公開市場出售,還可能折讓退出價值。
A股平臺大悅城控股,則給出了更為綜合的理由。“近年來,在行業(yè)周期性發(fā)展影響下,大悅城地產的市場表現階段性波動,流動性也隨之承壓。”公司表示。
在此之下,私有化是應對市場環(huán)境變化的舉措,將優(yōu)化公司治理框架,整合組織架構與股權結構,提升管理決策效能,并優(yōu)化資源配置。本次交易完成后,大悅城控股將增厚對大悅城地產的權益,進一步提升公司歸母凈利潤。
總而言之,股價長期偏低、流動性不足的港股上市平臺,已對大悅城整體盤面沒有明顯助力;私有化后,中糧系地產平臺將更為聚焦,還能助力改善財報表現。
有待業(yè)績突圍
目前,大悅城地產的私有化計劃,還存在一定不確定性,需滿足若干條件。
根據公司成立所在地的公司法、《香港收購守則》等要求,協議安排需滿足以下條件:出席會議并投票的股東,人數不少于總數半數,且按股份價值計超過75%的股東同意。出席會議的無利害關系股東,所持股份至少有75%的投票權贊成計劃;投票反對的票數,不得超過無利害關系股份投票權的10%。
若私有化能順利落地,大悅城同樣需在業(yè)績上繼續(xù)發(fā)力。
過去三年,A股平臺大悅控股城持續(xù)虧損,2022年虧損28.82億元,2023年虧損14.65億元,2024年凈虧損約29.77億元,三年合計虧損規(guī)模超過70億元。
僅看過去一年,大悅城控股在2024年實現營業(yè)收入約357.91億元,同比下降2.7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約29.77億元,同比下降103.1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約105.96億元,同比下降23.46%。
公司表示,因房地產市場仍處于筑底階段,受行業(yè)周期、結算資源影響,公司銷售型業(yè)務結算規(guī)模及毛利率有所下降,對聯營企業(yè)、合營企業(yè)的投資收益同比減少,同時調整了量價策略,部分項目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不過,到2025年上半年,大悅城控股業(yè)績實現“扭虧為盈”,歸母凈利潤預計盈利0.80億元~1.20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3.64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預計盈利0.62億元~1.00億元,上年同期虧損4.2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悅城以商業(yè)品牌為人所知,但其營收的主要來源仍是商品房銷售,去年大悅城該業(yè)務的營收占比為79.31%,投資物業(yè)及相關服務營收占比為14.65%。在中指2024房企銷售榜單中,中糧大悅城這一品牌銷售416億元,行業(yè)排名第23,到今年前七月銷售額為125億元、排名38。
或許對手握44個商業(yè)項目(重資產30個、輕資產14個)的大悅城來說,后續(xù)要處理的不僅是推進港股平臺私有化、加大對商業(yè)品牌的運營和打造,還有如何在地產調整期跟上央國企陣營節(jié)奏,避免陷入“掉隊”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