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高層頻繁發(fā)出威脅,美國的真面目被看穿,伊朗的處境越來越艱難,值此危難之際,德黑蘭終于想到了中國。
事實證明,以色列不打算輕易放過伊朗,據央視新聞報道,以色列防長卡茨再次公開威脅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表示若伊朗繼續(xù)威脅以色列,以方的長臂將伸向德黑蘭,這次是針對個人的威脅。對于這種恐嚇,伊朗不得不認真對待,因為慘痛的教訓證明了,德黑蘭對以色列,幾乎處于“不設防”的狀態(tài)。
【伊朗外長阿拉格齊】
內憂外患同時爆發(fā),伊朗現(xiàn)在危機四伏
在短短12天的伊以沖突中,伊朗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大批核物理專家、軍方高層死亡,甚至連總統(tǒng)、外長都險些遇刺。
近日,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曾險些遭暗殺,一枚炸彈就被安置在他家對面,在其往返土耳其的過程中,頭頂還有無人機飛過。
此前,伊朗總統(tǒng)佩澤希齊揚也透露過,他開會的現(xiàn)場遭到了6枚導彈或炸彈的襲擊,佩澤希齊揚撤離時腿部受傷。
因此,當以色列向伊朗最高領袖發(fā)出的威脅,絕非虛張聲勢,它精準地指向了伊朗政權最敏感的神經——最高領導層的個人安全。
然而,伊朗要面臨的危機遠不止于此,美以空襲讓德黑蘭的軟肋展露在全世界面前,流亡海外的伊朗反對派看到了機會,變得更加活躍起來。
其中,尤其是前巴列維王子雷扎·巴列維多次在公眾場合亮相,宣稱要“推翻”哈梅內伊,并且國外勢力正試圖將其組織化、符號化,被推翻的巴列維家族,此刻成了反對派一個雖陳舊但易于識別的旗幟。
當然,指望這些不堪大用的反對派,在短期內撼動德黑蘭根基,無異于天方夜譚,他們缺乏境內有效的組織網絡和武裝力量,行動只能在境外鼓噪。
真正影響局勢走向的,依然是以色列及其背后的美國,反對派的希望,很大程度上是寄托在美以能再次給予伊朗政權“重擊”,屆時,流亡海外的巴列維王朝殘黨,才有望從中牟利。
但是美以看似強硬,實則也是有苦難言,想要顛覆伊朗現(xiàn)政權的統(tǒng)治,有些超出了美以的能力范圍。
【美以也擔心自家的導彈不不夠用】
美以還想再打一場,就怕導彈跟不上消耗
別看現(xiàn)在以色列狠話放得震天響,但真要再打一場,恐怕連他們自己也得掂量再三。
上輪導彈攻防戰(zhàn),不僅讓伊朗的軟肋被看穿,以色列也沒好到哪去,據總部位于華盛頓的美國國家安全事務猶太研究所統(tǒng)計,在此次伊以沖突中,伊朗一口氣砸出574枚導彈的“飽和攻擊”。
在巨大壓力下,美以的防空系統(tǒng),如“薩德”、“箭-3”,其表現(xiàn)不能說差,攔截率據說接近了50%,在實戰(zhàn)中已屬不易。
但代價同樣慘重,美國一次性就燒掉了14%的“薩德”攔截彈庫存,按照現(xiàn)在的生產速度,補上這個窟窿要花上8年,這哪里是在攔截導彈,簡直是在燒錢,燒的是難以快速補充的戰(zhàn)略儲備。
更讓美以頭痛的是,伊朗亮出了“法塔赫-1”高超音速導彈這張牌,在沖突中,伊朗方面宣稱其“完全控制了以色列領空”或有夸張,但該導彈的成功突防可能是事實。
這說明以色列現(xiàn)有的防空體系,對這種高速、高機動目標攔截效率驟降,面對一個擁有龐大導彈庫并能發(fā)動“蜂群”攻擊的對手,美以想“再打一次”絕對不像看上去那么輕松。
在這個背景下,以方的威脅,更像是一種極限施壓的威懾策略,試圖用“斬首”威脅讓伊朗持續(xù)性地陷入混亂之中。
不過,所謂“最堅固的堡壘,往往從內部被攻破”,美以的確沒有顛覆伊朗政權的能力,但伊朗要面對的可不只是外患,內憂同樣十分嚴峻。
【以色列防長直接威脅哈梅內伊】
伊朗想要破局,對外合作是唯一選擇
什么內部問題,能夠與美以軍事威脅、巴列維王朝反對派相提并論呢?答案是伊朗首都德黑蘭正面臨嚴重的缺水,伊朗政府甚至不得不放假,來緩解用電、用水壓力。
德黑蘭作為一個人口超過1500萬人的現(xiàn)代大城市,居然還要被缺水問題困擾,這其實揭開了伊朗另一道更深的的傷口——發(fā)展危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伊朗總統(tǒng)甚至不得不把遷都作為“緊急方案”提出,其嚴峻程度可見一斑。
因為“水危機”只是表象,它折射出伊朗經濟在數十年嚴酷制裁下已不堪重負,國家財富被軍工復合體和龐大的宗教-政治體系虹吸,民生凋敝,基礎設施破敗,連首都的基本生存資源都難以保障。
【伊朗的危機不僅僅來源于外部】
但問題在于,遷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且不提其中要遇到多少阻力,伊朗面臨著一個最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沒錢。
正是在這種山窮水盡的背景下,佩澤希齊揚近期關于“深化與中俄合作”、“優(yōu)先鄰國外交”、“呼喚海外僑民回國”的表態(tài),才顯得格外意味深長,甚至透著一絲急切。
其中,中伊曾經簽訂的《25年合作協(xié)議》,可能會得到伊朗高層的高度重視,將其視為德黑蘭經濟破局的“救命稻草”。
事實上,這份總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的中國投資項目,覆蓋能源、基建、電信等關鍵領域,幾乎是伊朗打破封鎖、重振經濟的唯一曙光。
【伊朗總統(tǒng)表示要發(fā)展與中俄的關系】
但是中伊簽訂該協(xié)議的時間是4年之前,時至今日項目的落地也沒有特別重大的進展,其中的責任并不在中方,而是伊朗內部的意見不統(tǒng)一,阻力太大。
合作從來都是雙向的,伊朗想要中國的真金白銀和經濟合作,就必須拿出足夠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誠意”,這份誠意絕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戰(zhàn)略伙伴”稱謂。
如果伊朗無法在這些實質問題上展現(xiàn)出令人信服的誠意和執(zhí)行力,那么即使美以的軍事威脅暫時緩解,其內部的危機也只會持續(xù)醞釀,隨時可能噴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