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布是世界主要貨幣之一,不過在中文圖書領域,尚無一本全面反映盧布發(fā)展歷史的書。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俄羅斯、東歐和歐亞研究項目主任葉卡捷琳娜·普拉維洛娃的新書《盧布:一部政治史(1769—1924)》日前引進出版,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所謂“貨幣即政治”,這本書從政治史和社會史的視角,以多學科結合的方式,展示了從葉卡捷琳娜大帝到列寧執(zhí)政之間,盧布的背后,俄羅斯一個半世紀的興衰。
一張紙幣代表俄國
1769年初,沙皇俄國的第一張紙幣發(fā)行。在這張黃色A8大小的寬邊紙的中央,印有一段簡短的文字,表明紙幣的價值,并承諾用該紙幣可以兌換“流通硬幣”。1769年1月,沙俄開始進攻奧斯曼帝國,這張紙幣上印有巖石和雄鷹圖案,其上還壓印了“戰(zhàn)無不勝”和“和平與健康”兩條“標語”,以宣揚“愛國”。
這第一版盧布的發(fā)行,公告了兩家發(fā)鈔行,分別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并說明了這兩家銀行是專門為管理這種紙幣的流通和兌換而設立的。紙幣上印有兩名帝國參議員、一名銀行行長和一位銀行董事會成員的手寫簽名,確認了可以兌換成硬幣的承諾。不過,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第一版盧布的地位并不是很清楚,沒有說明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金融品,“它既像一份請女皇的臣民積極參與經濟和政治生活的邀請函,又像一份君權獨攬的宣言書”。
作者認為,盧布誕生的故事揭示了18世紀歐洲許多國家面臨的難題,即如何協(xié)調啟蒙運動的政治理念與帝國擴張和發(fā)展的金融需求。沙俄皇室當時并不像西歐國家那樣,有成形的機制向國內精英借貸,為了融資,需要進行政治談判。以銅幣為抵押,發(fā)行紙幣,成為國家內債的第一種形式。
盧布的上市,使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大臣們對貨幣的本質和君主的權利義務展開了爭論,思想家們在探索如何從政治角度來構建關系,如何在不影響其財政手段的情況下,提高俄國作為法治君主制國家的政治信譽。他們提出的想法比法國大革命前的歐洲要新穎和激進,將臣民指定為支持紙幣價值的貴金屬儲備的所有者,并將紙幣描述為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負債。但在實際情況中,國家紙幣銀行的地位與這些崇高的理念相矛盾。由于過度發(fā)行,紙盧布相對于貴金屬等價物和其他貨幣的價值急劇下降。
改革與對外擴張的工具
《盧布:一部政治史》由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牽頭組建學者團隊完成翻譯。該中心副研究員萬青松作為統(tǒng)稿人,對這本書的內容所涉的寬廣面向,印象非常深刻,“這本書不僅與金融學、宏觀經濟知識、俄國的歷史和政治文化密切相關,跟俄國所處的各歷史時期歐洲政治環(huán)境和國際秩序的演變也關聯(lián)很深”。全書反映了大國興衰和崛起過程中,一系列改革所產生的影響。
書中多個章節(jié)關注了俄國與波蘭、奧斯曼、北歐諸國,以及西歐各大國的貨幣互動。在第三部分《黃金改革》中,還追蹤了20世紀初盧布在中國東北的情況——俄國曾試圖在中國東北推行盧布,配合其修建鐵路、強租遼東半島等行動。
拿破侖戰(zhàn)爭對亞歷山大一世時期盧布體系的崩潰產生了沖擊性的影響,這一時期金融法治與憲政改革的關系變得十分密切。改革家米哈伊爾·斯佩蘭斯基試圖推動限制君主制的權力,促進金融穩(wěn)定,但沒有成功。
1839年,沙俄政府為了解決紙幣和金屬貨幣并行流通造成的混亂,啟動貨幣改革,結束了紙幣時代,引入了以白銀為基礎的“國家債券”。改革家葉戈爾·坎克林將尼古拉一世的政治原則轉化為貨幣政策,實施新的改革。貨幣在當時俄羅斯與波蘭的關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逐步引入盧布,波蘭在金融上開始被“俄國化”。
19世紀70年代,西歐已經改用金本位制,但在當時的俄國,保守派并不支持加入西歐貨幣體系,1877年與奧斯曼帝國再次發(fā)生戰(zhàn)爭,也打斷了俄羅斯國家銀行積累黃金、準備推進改革的努力。之后,著名的金融改革家謝爾蓋·維特出場了,他增發(fā)紙幣,用于在廣闊國土上修建大型基礎設施、遷移農民開墾遠方土地,對邊境地區(qū)實施經濟掠奪。
維特認為,金盧布是實現(xiàn)帝國擴張目標更好的工具。他馴服了曾經阻攔改革實施的新聞界,控制了公眾輿論,以保障金本位制實施的社會環(huán)境。向黃金過渡確保了盧布的匯率不會不斷波動,并增加了外國資本的流入,但也凸顯了政治上的風險:盧布的地位和俄國的信譽開始與黃金儲備強掛鉤。
與危機時期能暫停貨幣可兌換性的其他國家不同,俄國無法在不危及其海外借貸和償債能力的情況下放棄金本位制,在歷經日俄戰(zhàn)爭、1905年革命、一戰(zhàn)、二月革命等一系列現(xiàn)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后,在國際上屢次戰(zhàn)敗、國內日益動蕩的俄國,金盧布終于一步步走向終結。
大國秩序下的一宗線索
華東師范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馮紹雷提到,每一次國際秩序的重大變更,都伴隨著主導性大國間金融、貨幣關系的巨大而深刻的變革。當今,俄羅斯并不是主導性的金融強國,但在大宗商品交換體系中的獨特地位,使盧布仍具有特殊的影響力。盧布保持自由兌換,與其長期處在西方嚴苛經濟制裁和復雜國際安全形勢之下所要應對的波動之間存在著張力,這背后的原因也很值得進一步探索。
萬青松認為,俄國怎么通過學習當時歐洲比較先進的金融制度來助力本國的發(fā)展,在實踐當中走了彎路時如何應對,國內政權更迭、政治制度輪替與貨幣的關系,歷次改革中不同派別立場的改革家怎么扮演角色,等等,有很多問題是可以在閱讀中得到深刻啟發(fā)的。
很多讀者可能會以俄烏沖突等當前重大國際政治問題為背景,嘗試去理解盧布的歷史和現(xiàn)狀。萬青松提到,在俄國歷史的戰(zhàn)爭—改革周期里面,盧布的影響是非常鮮明的,比如在改革的時候會把貨幣作為一種推進國家發(fā)展、增強國力的重要工具,而在國家實力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對外戰(zhàn)爭的發(fā)動也是在檢驗改革的成效。
當前的俄烏沖突中,也可以看到對盧布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特朗普上臺之后的半年,盧布從拜登時期的不穩(wěn)定,慢慢地又堅挺起來。每次特朗普關于烏克蘭危機的表態(tài),盧布匯率都會有所表現(xiàn)。俄羅斯在推動貨幣國際化突圍的過程中也嘗試了很多辦法,包括與全球南方國家的盧布結算、推動數(shù)字盧布等金融工具的應用。以盧布為切口去觀察俄羅斯,還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盧布:一部政治史(1769—1924)》
[俄羅斯]葉卡捷琳娜·普拉維洛娃著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5年2月版
百看不膩的高評分小說《吾家嬌女》,內心被撩到起飛!
夜纖雪《吾家嬌女》劇情驚艷,9.5分獲高贊,好評不斷!
安利《吾家嬌女》男主強大腹黑專一,女主智慧有謀略,勢均力敵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