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媛媛編輯/周遠方)
未來的機器人到底應該是什么模樣?這一命題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
聚光燈下,一位年輕的95后科技創(chuàng)業(yè)者站在領獎臺上。他身后的大屏幕中,名為“Emo”的人臉機器人正對著觀眾微笑。該表情并非預設程序,而是機器人通過AI預測人類情緒后,同步生成的“共情反應”。
這位獲獎者,正是抖音精選科技創(chuàng)作者“U航”(本名胡宇航)。他帶來的《人機面部協同表達》不僅斬獲WAIC青年優(yōu)秀論文獎(提名獎),更讓公眾看到了一種可能:當冰冷的機械被賦予“表情靈魂”,人機交互的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
而更令人驚嘆的是,這項前沿技術的誕生,竟與抖音評論區(qū)里百萬網友的“腦洞”息息相關。自今年5月U航在抖音賬號首發(fā)“Emo”后,引發(fā)了不少網友的追更,系列視頻總播放量達到約1.5億次,每條視頻下都有網友認真討論未來應用場景,為其提供專業(yè)的建議和天馬行空的靈感。
U航習慣將關注他的百萬網友稱為“電子股東”,這些討論互動也成為了他科研及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天使投資”。在與觀察者網交流時,U航表示:"通過短視頻平臺,我能與潛在用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直接對話。那些關于情感陪伴、心理疏導的真實需求反饋,正切實影響著我的研發(fā)方向,讓實驗室里的黑科技能逐步走向大眾生活?!?/p>
硬核科技青年,讓機器人不再只是“機器”
當一臺機器人能在你微笑時同時揚起嘴角,能在你皺眉時同步泛起眉間褶皺,它就不再是冰冷的機械,而是能感知情緒的“伙伴”。這不是科幻電影的場景,而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首形科技創(chuàng)始人U航帶著“人臉機器人Emo”交出的答卷。
U航是一位實打實的硬核科技青年,他的“硬核”,刻在學術基因里。作為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上海)創(chuàng)新中心特邀開發(fā)者,他的科研之路始終站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前沿。
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博期間,他的研究就瞄準了一個核心命題:如何讓機器人擺脫“表情僵硬”“交互機械”的傳統(tǒng)困境。彼時,學界對人臉機器人的探索常困于“恐怖谷效應”,即越像人卻越顯詭異,根源在于機器人只會被動模仿,無法理解“情緒為何發(fā)生”。于是U航另辟蹊徑,決心讓機器人不僅要“會做表情”,更要“懂何時做表情”。
而這個想法背后,是扎實的學術積累。其研究成果多次登上全球頂級期刊,關于機器人運動控制算法優(yōu)化、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模型的創(chuàng)新等,得到學界高度認可,并被《紐約時報》《NewScientist》等權威媒體聚焦。
2024年,U航正式開始創(chuàng)業(yè),探索將實驗室的突破推向產業(yè)的可能性。短短數月,這個專注研發(fā)人臉機器人技術的團隊,就吸引了眾多來自全球頂尖學府的研發(fā)人才。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打破傳統(tǒng)機器人“表情不自然、交互不靈活”的痛點,讓機器真正融入人類社交。
如今Emo機器人的誕生,是U航集中研發(fā)的最新成果。這個頭部配備26個驅動器、覆蓋柔軟硅膠皮膚的造物,藏著兩套顛覆行業(yè)的“靈魂密碼”。
第一套密碼是“預判式共情”。傳統(tǒng)機器人的表情多是“指令-動作”的機械響應,而Emo可以通過分析人類面部的微表情,從挑眉幅度、嘴角張力等細節(jié)中,預判下一秒的情緒爆發(fā)。就像人類能從朋友的眼神里讀懂“即將大笑”,Emo能在你露出微笑前840毫秒,提前調動面部執(zhí)行器,讓嘴角以自然的弧度上揚。
第二套密碼是“自我建?!薄航讓Emo對著攝像頭做隨機動作,在千萬次“自我觀察”中學習“指令與表情”的對應關系。如同人類對著鏡子練習微笑,逐漸摸清“想笑就調動蘋果肌,皺眉就收緊眉間肌”的肌肉記憶。這種“自主學習”能力,讓Emo的表情更為生動。
U航告訴觀察者網,自己想要專注研發(fā)人臉機器人,核心是看到了其中的價值?!拔艺J為當前人機溝通大多停留在命令式交互或工具化使用層面,但在GPT大模型等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人類已能與機器建立真正的情感聯結,比如去年有員工稱愛上聊天AI,而豆包等交互角色模型憑借多樣的聲音、情緒,也能像虛擬伙伴般帶來情緒慰藉?!?/p>
“既然AI算法正從工具屬性向人際交流屬性轉變,終端硬件就不該只是冰冷的外殼或屏幕。”U航表示,硬件需要更具象化,解決人和機器面對面交流的問題,讓人類未來能與AI乃至AGI實現面對面互動。而未來人形機器人的一大核心價值,正是落在情緒交互上。
不難看出,在這個AI加速重塑世界的時代,U航這樣的硬核科技青年,正用技術與情感的融合,對“機器人”進行重新定義。
與平臺共創(chuàng),讓創(chuàng)新走出封閉的實驗室
事實上,U航的獨特之處,還在于他從不是“閉門造車”的研究者。2022年9月,他在抖音發(fā)布第一條視頻時,還是網友眼中“在美食荒漠做中餐”的“抽象留子”。后來慢慢克服“鏡頭恐懼癥”,開始分享鉆研學術的日常,如今他的賬號已成為千萬人見證機器人進化的“共創(chuàng)實驗室”。
在抖音的“連載更新”里,能清晰看到其技術落地的軌跡。2024年,U航發(fā)布的“唐三藏機器人”,睜眼時面部肌肉從松弛到緊繃的細節(jié),完美復刻了“慈悲氣質”,靈感源自網友“想看看傳統(tǒng)文化與AI的碰撞”的提議。
2025年7月的一條視頻里,U航在Emo的眼睛下點了一顆淚痣,機器人眨眼時眼尾微微下垂的瞬間,被網友稱為“注入靈魂”,面對“創(chuàng)造者”,Emo流露出困惑好奇的神情,像是真正有了生命。這個設計來自網友建議:“有瑕疵的表情才真實,就像人哭的時候睫毛會濕。”
因此,U航常說:“網友是我的‘電子股東’,他們從‘陪讀’到‘追投’,一路見證了我的成長?!倍鵀榱私o這些“電子股東”反饋,他會在每個抖音視頻下,瀏覽評論區(qū)發(fā)散性文學;會定期整理網友評論召開“電子股東大會”,作為AI模型訓練的“民間數據集”。
這些來自生活的智慧,讓機器人的進化始終扎根于真實需求。助推其系列視頻總播放量達到約1.5億次,并多次登上抖音熱榜,不斷點燃著社區(qū)的科技互動氛圍。
“抖音為我提供了共創(chuàng)的平臺,跟網友互動給了我很多靈感?!盪航向觀察者網透露,從內容創(chuàng)作者到科技創(chuàng)業(yè)者,不同視角讓自己有了更大的成長。
“我覺得從研究者到科技創(chuàng)業(yè)者,再到抖音創(chuàng)作者,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做研究能為創(chuàng)業(yè)提供技術基礎,創(chuàng)業(yè)能為研究提供載體,再通過這個載體獲得融資、組建團隊。而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內容進行宣傳,能認識很多人,也能被有需求的人認識,還能得到不同的批評和看法,這些都能進一步促進研究和創(chuàng)業(yè)。”在U航看來,用內容創(chuàng)作者的思維,反而能更好地理解技術的成果轉化,更好地和未來的用戶溝通。
而和U航一樣,不少新一代的科技研究者和創(chuàng)業(yè)者,在實驗室之外,也會通過抖音記錄生活,分享成長,不斷迭代。在雙向的陪伴和互動中,越來越多的科技研究者和創(chuàng)業(yè)者走上了更高、更專業(yè)、更廣闊的舞臺,越來越多的普通網友推開了科技的大門。
據了解,抖音正成為越來越前沿和活躍的科技社區(qū)以及科技新星的孵化器。過去一年,科技科普類內容播放量增長175%,每天約8400萬人在抖音觀看深度前沿科技內容,有5成為30歲以下年輕用戶。
用戶對AI的關注也帶動創(chuàng)作者們持續(xù)投稿,過去一年4680萬人在抖音投稿討論人工智能,產出2.2億條內容。
當科研擁抱大眾智慧,技術才能真正“活”起來。未來的創(chuàng)新,應該屬于每一個同行者。
15個電工入門基礎知識,知道12個才算是合格的電工!
耗費多天精心整理的電學基礎知識集錦,務必收藏!
超詳細的電氣基礎知識PPT,不做電氣也要懂!建議收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